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麻风病

    麻风病(Leorsy ,Lepra)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约有一半的麻风病人大概是同麻风病感染者密切接触而传染。麻风杆菌感染大概也能来自土壤,同犰狳接触,以及甚至同臭虫和蚊虫接触而受染。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皮肤科
    疾病别称:麻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周围神经系统
    多发人群:少年,青年,儿童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40-50%
    治疗周期:2-4年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疾病症状:红斑样皮疹,发烧,斑疹
    相关检查: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二硝基氯苯试验,康氏反应
    并发症:
    治疗药品:沙利度胺片,利福喷丁胶囊,仁青常觉
  •   原因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麻风杆菌动物接种,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垫中,初步接种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1966年在Ress应用免疫抑制法,造成严重的系统性感染,使麻风杆菌的动物接种前进了一大步。1971年Kirchheimer 与 Storrs应用犰狳接种麻风杆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1976年高板健二等报告应用裸鼠(先天性无胸腺小鼠)接种麻风杆菌获得成功。麻风杆菌的人工培养,到目前还未获得公认的成功。因此,上工培养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

      发病机理

      麻风病的免疫:麻风病是一慢性传染病模型,也是一个免疫病慢性疾病模型。长期以来,人们就观察到,在临床上存在有结核样型和瘤型两种不同的极型,各型麻风在组织病理学上和组织内含菌量的多少都表现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麻风杆菌有不同的菌株,而是由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反应不同所致。近年来根据临床、细菌、病理、免疫等方面表现和特点,都可见到这种渐次移行的现象。为了形象地说明以免疫力为基础的这种状态,借用物理学上的光谱概念,确立了麻风病的免疫光谱现象。即从结核样型、界线类、(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界线类偏瘤型)到瘤型,正像一个连续的光谱状。一些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力决定着麻风的感染过程,如感染后是否发病、发病类型和转归等。从各型麻风皮肤和淋巴结活检中,观察组织病理象变化,可见损害中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巨噬系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都可以反映出病人对麻风杆菌免疫反应的不同。

      应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测定方法检测结果说明,健康成人对麻风杆菌大都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儿童的免疫力较弱,免疫力的强弱随年龄增长而渐增强。各型麻风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力也不同,在免疫光谱一端的结核型麻风(TT),其体液抗体较正常人仅略为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或略为降低。而在光谱另一端的瘤型麻风(LL),其体液抗体明显增高,而细胞免疫功能则显示严重缺陷。各型麻风从体液抗体产生来看,其水平在麻风光普中依序为:LL>BL>BB>BT>TT, 免疫力低的瘤型却较有免疫力结核样型和正常人为高,这是一个反常现象。说明在麻风病的血清中虽有高水平的坑体,但对身体似乎没有任何保护和有益作用。从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度来看,依序为:TT>BT>BB>BL>LL。麻风病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需要指出的是,细胞免疫反应的抑制(或缺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两个方面,瘤型麻风经有效的抗麻风治疗后,其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缺陷可以得到改善;而对麻风杆菌的无反应性(如麻风菌素试验),虽经多年治疗仍不改变,这种特异性缺陷的性质和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麻风病的传染方式

      1、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触所致。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从理论上说,麻风菌无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可能侵入人体而致成感染。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

      必须指出,尽管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肯定什么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Subcllinicalinfection),借以说明麻风病的感染率要比发病率高得多,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风的毕竟是少数。麻风院(村)附近的地区,麻风发病率也并不高,即使是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一般不超过5%。此外约有2/3的麻风病人并问不出麻风接触史。这些都表明,多数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发病。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

  • 麻风病一般治疗

      麻风病能治愈吗?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麻风和其它慢性病一样,完全能治好。随科学的发展,治疗麻风病的药物越来越多。四十年代,氨苯砜治疗麻风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继研制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种强杀伤和抑制麻风杆菌的药物。现使用联合化疗,疗效更为显著,只要服上一个星期的药,体内的细菌就可杀死95%以上。只要坚持服药,少菌型麻风服半年的药,多菌型服两年的药,麻风病就治愈了,就是一个健康的人。联合化疗就是用两种以上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麻风。对联合化疗的效果,目前各国麻风专家及有关学者一致认为治疗麻风的最佳方案。联合化疗的药物现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

      麻风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吗?麻风病人不应与家人和社会隔离,治疗就在家进行,病人只要服一周药后,基本上就失去传染性。病人在家治疗不但可和家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从事他应从事的工作。

      那些医疗部门负责麻风防治?当怀疑患有麻风病时,首先和当地皮防机构取得联系,在我国各地情况不同有的县市有麻风防治专业机构(通常称皮肤病防治站或皮防所),没有专业机构的地区,可与当地卫生防疫站或卫生局联,基层卫生所与乡镇医院联系。也可以同各省的皮肤病研究所联系或与我协会直接取得联系。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要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1、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开始剂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连续服用。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连服3个月后停药2周。副作用有贫血、药疹、粒性

      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障碍等。近年来,由于耐氨苯砜麻风菌株的出现,多主张采用联合疗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 --200mg/日,口服。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3)利神平(RFP)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450~600mg/日,口服。

      联合化疗方案如下:

      多菌型(包括LL、BL、BB及少数BT),初诊时有一个以上部位皮肤涂片细菌指数BI≥2:

      药物>15岁10~14岁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450mg× 1/月看服

      氯苯吩嗪300mg× 1/月

      或50mg/日200mg× 1/月

      50mg/隔日

      氨苯砜100mg/日50mg/日看服

      连续用药2年以上,或细菌转移为止。

      少菌型(包括TT、部分BT及未定类),BI>2:

      药物>15岁10 ~14岁服法

      利福平600mg×1/月450mg×1/月着服

      氨苯砜100mg/日 50mg/日自服

      连续用药6个月。

      2、免疫疗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由于这一疫苗是由两位法国学者卡迈尔与介兰发明的,为了纪念发明者,将这一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定名为“卡介苗”。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止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化疗同时进行。其他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3、麻风反应的治疗

      酌情选用反应停(酞咪哌酮)、皮质类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静脉封闭及抗组胺类物物等。

      蝮蛇粉治疗麻风反应(试用旅顺小竜岛蝮蛇粉治疗麻风反应的初步报告 旅大麻风疗养所-金巩)

      绪言

      旅大麻风疗养所邻居旅顺小竜岛,小竜岛是世界上的奇岛,在我国辽宁省旅大市西北方,隔离陆地约50海里一个无人游闲的毒蛇岛,该岛之蝮蛇经本人于1934年起考查至今,可有拾万条蝮蛇占居于岛上,本人几年来将旅顺小竜岛产有之蝮蛇运用于治疗麻风病,收到显著效果,今将试用蝮蛇粉治疗麻风反应的经验,作以介绍,以供同道们的参考。

      用法及用量

      将活蝮蛇杀死,用干燥箱干燥后,研成粉末,每次5克至10克,入睡前用本地产之12度黄酒,适量作引顿服送下入睡发汗,连服三至四日即可。在服药期间大量补充液体(大量饮水或静脉皮下点滴输液500至1500毫升)解毒。

      疗效观察

      共试用15例各型各类之桔食性反应当中,亚急性反应5名,急性反应5名,慢性反应5名。反应症状消没者12例,反应症状进步好转者2名,无效者1名,详见下表。

      讨论

      麻风反应是麻风病恶化的基础,如使麻风病得到治癒收效,必须抑制麻风反应之发生,在从事麻风治疗工作上,颇感袖手无策的是麻风反应的治疗,麻风反应之处置不当,终后形成残废和死亡,同时也是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宁愿自杀,几年来笔者试用过,封闭疗法,针灸疗法,补液疗法或运用多种多样的对症药物治疗,如链霉素,青霉素,金霉素,酒石酸锑钾,氯化钙,葡萄糖,硫酸镁各种止痛药物,皆不能得到满意的收效,关于神经性反应的处置,本院试用维生素B12得到超出于封闭疗法的收效,对结节性反应则收效不大,但试用了蝮蛇粉抑制结节性反应,得到显著效果。

      蝮蛇属一种毒蛇,旅顺小竜岛蝮蛇毒液,经本人培 养结果,属一种神经性出血毒,该蛇之毒液0.1克齧咬人体可致死亡,以1克之毒液可毒死一千只兔子或三万只鸽子,蝮蛇每次可分泌毒液0.02至0.04毫克左右。关于蝮蛇毒液结晶体之毒性作用,本人正在以动物试验中,根据笔者在临床上试用蝮蛇粉抑制麻风结节性反应收效是显著迅速,服用简便,从未发生恶化和不良反应。

      蝮蛇粉的作用与机转,是否由于毒液结晶体之毒素而抑制了组织内麻风菌分泌的毒素或与组织坏死毒素的抑制作用,另可考虑Taurin结晶体的作用,日人胜吕清一氏,曾在剥皮风干之蝮蛇,一一试验其成份于脂肪中发现,拍尔迷真及斯台亚林之混合物,叉用酒精浸后,发现有Taurin结晶体(C2H7NSO2)是否由于蝮蛇粉中之Taurin结晶体有抑制组织毒素反应,尚须进一步探讨。

      蝮蛇粉治疗麻风病之文献颇少见,温习中医文献中可探讨蛇粉在各种制菌方剂中皆属主药,根据旅顺小竜岛居有拾万条以上的蝮蛇,必须进一步大量利用于治疗麻风病,是我们从事麻风病工作者的当前研究任务,关于运用蝮蛇粉抑制麻风结节性反应15例当中,反应症状消失者12名,进步好转者2名,无效者1名,根据这个疗效经验,兹将5个病例不配合任何制菌药物,以单纯蝮蛇粉定期口服试用,并在临床检菌病理方面进一步做3疗效观察,以总结蝮蛇粉的制菌作用,待后次追补报告。

      总结

      本文介绍试用旅顺小竜岛蝮蛇粉抑制结节性麻风反应,收到显著治疗效果。(完毕)

      4、并发症的处理

      足底慢性溃疡者,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适当休息,必要时须扩创或植皮。畸形者,加强锻炼、理疗、针灸,必要时作矫形手术。足心部受压和摩擦较少,其瘢痕切除后可用中厚皮片修复。但足跟及足掌部则因受压大、摩擦多,其深在的瘢痕或慢性溃疡切除后的创面,如用不耐压的远位皮瓣或皮管修复,术后容易形成慢性溃疡,因此宜尽量应用足底的局部旋转皮瓣修复。由于足底皮肤血运较差,弹力又小,在设计皮瓣时要注意大小适宜,长、宽比例不要大于1∶1,否则皮瓣容易发生坏死。为预止愈者后复发,常采用氨苯砜作巩固治疗,LL及BB,需长期甚至终身用药;对TT,需3年以上。

      【治愈标准】

      临床治愈标准LL及BB:皮损消失,近一年内神经干无压痛和一年内无麻风反应连续12个月查菌阳性,组织病理无麻风性改变,抗酸染色阴性。TT:皮损消退,近一年内神经干无压痛,感觉恢复或部分恢复。一年内无麻风反应,3个月查菌一次,连继4次阴性,组织病理无麻风性改变。未定类:查菌阳性者与LL同,查菌阴性者与TT同。

    麻风病辨证论治

      1.中医治疗:

      1)治疗方法:

      捕大乌蛇一条,打死,待烂后,加水二碗浸泡七天,去掉坡、骨,倒入糙米一升浸泡一天;

      取米晒干,喂白鸡一只(令鸡先饿一日);

      等到羽毛脱落,即杀鸡煮吃,适量饮酒,鸡吃尽后,再用热水一盆,洗浴大半天,其病自愈。

      2)治疗方法:

      用乌蛇三条蒸熟;

      取肉焙干,研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米粒大。以此喂乌鸡,待食尽即杀鸡烹熟。取鸡肉焙干,研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

      或加蒸饼用丸服亦可

      吃过三、五只乌鸡,即愈。

      3)治疗方法:

      热汤淋取汁洗头,再用大豆磨浆洗,用绿豆粉泡熟水洗;

      三日一洗头,一日一洗脸。

      功效:

      不过十次见效。

      4)治疗方法:

      有侧柏叶九蒸九晒后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至十丸。白天服三次,晚间服一次

      功效:

      百日之后 ,眉中可再生。

  •   1.预防: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给予规则的药物治疗,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消灭麻风病。鉴于目前对麻风病的预防,缺少有效的预防疫苗和理想的预防药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应用各种方法早期发现病人,对发现的病人,应及时给予规则的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可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2,其他注意事项:

      怀疑自己患了麻风病怎么办?现在麻风的分类是:查到有菌或未查到菌,但皮损超过5块的属于多菌型(MB);未查到菌,皮损少于5块的归属少菌型(PB)。如果你怀疑自己的症状象麻风,主要及早去当地的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诊,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机会。麻风病一般不致命,但它会损害神经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耽误了治疗会给自己留下终身的残疾!

麻风
麻风病(Leorsy ,Lepra)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约有一半的麻风病人大概是同麻风病感染者密切接触而传染。麻风杆菌感染大概也能来自土壤,同犰狳接触,以及甚至同臭虫和蚊虫接触而受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