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1.生理性 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大量进食、妊娠、发热、湿热环境。
2.病理性 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性心脏病、动静脉瘘、类癌综合征、肝硬化、少数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骨病,如变形性骨炎、多发性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
3.部分原因不明的高动力性循环即原发性高动力性循环。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各有差异:
1.生理性 由于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引起的生理高动力性循环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妊娠时的高动力性循环则与内分泌改变使血容量增加以及胎盘处动静脉短路形成有关。
2.病理性 心排指数的增加大都不是由于心室充盈压的增加,而多是由于外周循环阻力减低所致,该机制在较大的动静脉瘘表现最突出,此外,在甲亢、脚气性心脏病、严重贫血中也起重要作用等。
高动力性循环一般治疗
一、药物治疗
本病发病机制可能与心肌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亢进有关,因此治疗上首选β受体阻滞药,如普萘洛尔10~20mg,3次/d或美托洛尔50~100mg,2次/d。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用药期间心排血量可完全恢复正常。
个别高动力性循环所致心力衰竭,仍可常规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但由于对洋地黄的反应较差,所以用量应个体化,并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原发性高动力循环可先用β受体阻滞药治疗,如普萘洛尔10~20mg、美托洛尔50~100mg,均3次/d,视病情可逐渐加量。也可应用利舍平0.125~0.25mg,2~3次/d,交感神经末梢抑制剂如胍乙啶、倍他尼定(苄甲胍)也有效,胍乙啶剂量为10mg,倍他尼定(苄甲胍)为5~10mg,均2~3次/d。此外,少数伴有烦躁、焦虑不安、失眠的患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等。
高动力性循环所致心力衰竭虽然对洋地黄反应较差,但仍可使用,其他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等仍然有效。
至于有明确病因的高动力性循环,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贫血等,应针对病因治疗。
二、预后
高动力循环状态由于患者体内儿茶酚胺过度释放,因此,心排血量增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尤其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时,可增加病死率。故应积极治疗。
预防
1.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引起高动力循环状态的原发疾病,从根本上去除病因。
2.应用β-受体阻滞药进行治疗。
高动力性循环一般护理
加强营养,多食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的膳食,可吃鸡肉、瘦肉、虾、牛奶、豆腐、豆类等。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高动力性循环饮食原则
一、高动力性循环吃哪些对身体好?
1、加强营养,多食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的膳食,可吃鸡肉、瘦肉、虾、牛奶、豆腐、豆类等。
2、多食含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如香蕉、甘薯、芹菜等。
二、高动力性循环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忌葱、蒜、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烟、酒。
(4)忌肥腻、油煎、霉变、腌制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