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既往将ADTdp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Jervell-Lange-Nielson综合征(JLNS)
特点是伴有先天性耳聋、Q-T间期延长、T波异常,在紧张和应激状态下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或心室颤动,甚至晕厥、猝死,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2.Romano-Ward综合征(RWS)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不伴有耳聋,余与JLNS相同。Ganstorp综合征为RWS的亚型,表现为无先天性耳聋,伴血清钾降低。
3.散发型
无家族史,听力正常,其余同JLNS。
二、发病机制
近年来认识到基因突变是其遗传基础的基本动因。ADTdp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至少有6种LQTS(LQT1~LQT6)的变异位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5种已在染色体上定位,4种已确立相关的突变基因。JLNS属于LQT1,相关突变基因为KVLQT1。当JLNS患者的父母双亲都含有KVLQT1,并从双亲遗传获得异常基因为纯合子时,KVLQT1使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即钾通道调控功能异常。使心肌复极明显延迟表现为Q-T间期明显延长,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基因携带者也只有在低钾等条件时才发生TDP。KVLQT1还通过编码听力元件而出现先天性听力异常及耳聋,而耳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形成JLNS的条件如此特殊,所以JLNS很少见。其他各型LQT即构成RWS,所以RWS是由多种遗传缺陷所致,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已知的相关基因有LQT2、LQT3(HERG)、LQT4(SCN5A)、LQT5、LQT6(KCNE4)。
缺陷基因介导细胞膜离子通道调控功能异常:SCN5A编码钠通道使Na 内向电流增加,其离子介导有可能与Cl-异常有关。KVLQT1、KCNE1及HERG编码钾通道,使K 外向电流降低。因此无论哪一种或多种基因突变均可导致K 外流减少,和(或)Na 内流增加即内向电流增大。致使动作电位2相及3相时程延长及膜电位增高。产生复极延迟及不完全。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TU波异常。由于这种电异常产生后除极(特别是早期后除极EAD)易达阈电位而引起触发性心律失常,表现为TDP或心室颤动。EAD与TDP的形成和维持与心肌中层M细胞也有关,心律失常的维持与折返机制有关。
JLNS多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运动及劳累导致心率增快时出现TDP,表现为发作性晕厥甚至猝死。此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增多促使钙通道开放、Ca2 内流增多有关,因其促使内向电流增大,加重了细胞膜内外离子流的失衡,更易于产生后除极特别是EAD及触发性心律失常。有的ADTdp平时不表现出Q-T间期延长,只有当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内向电流增大更为明显时才出现。因此,将JLNS与RWS及与其并发的TDP称之为肾上腺素依赖性TDP。但也有少数ADTdp患者是在睡眠或安静状态发病(为HERG及SCN5A基因缺陷类型),属于间歇依赖性;同时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亦能促使药物所致继发性LQTS患者TDP的发作,说明在发生机制上两型均有少许交叉。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治疗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西医治疗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药:
由于本型TDP的触发因素是交感神经性活动增高所致,肾上腺素能抑制剂可获最佳疗效。对于长期治疗或对急性发作治疗,β受体阻滞药是首选药物,常用能耐受的大剂量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剂量为:1~2m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若无效,再用0.5~0.75mg,每2分钟静脉推注1次,总量<5mg。注意普萘洛尔可致心衰加重、低血压、心动过缓、心脏停搏等,应在心电监护下密切观察。静注有效后口服,剂量从10mg,3次/d,逐渐增加到足量为3mg/kg。一般主张长期服用,减量时应逐渐减,不能突然停药。有报告在突然停药后可发生反跳,个别可发生猝死。大剂量普萘洛尔的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必须注意个体化。当耐受不了,而又未达到足量、TDP仍在发作的患者,可选用美托洛尔(Metoprolol或称美多心安,倍他乐克),先以5mg稀释(5%葡萄糖液20ml)后缓慢静脉推注,如无效,5min后可重复1次。或用萘羟心安(Nadolol)等。普萘洛尔用后可减少本型TDP的发作次数或完全控制发作,TU异常可恢复正常,QTc间期缩短。但有的Q-T间期仍延长。用普萘洛尔治疗后病死率由73%可降低至6%。在应用β受体阻滞药时,由于剂量较大,必须很好地监测,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及时纠正。
(2)苯妥英钠:
可用于经β受体阻滞药治疗无效的本型TDP。剂量为50~100mg,用注射用水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每5~10分钟重复1次,直至心律失常消失或累积剂量达1000mg,改口服维持量,首日1000mg,第2、3天500mg,以后300~400mg/d。严重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动过缓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有主张苯妥英钠(35mg)与普萘洛尔(150mg),3次/d交替口服,也可控制发作,比单用一种药效果好。
(3)其他药物:
少数病例对普萘洛尔(注射)无效,而用利多卡因或硫酸镁有效。维拉帕米、普罗帕酮仅个别有效。禁用儿茶酚胺类及延长复极的药物。
2.左侧颈交感神经切断术
对足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左侧颈交感神经切断术。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的下部及前3~5个胸节(保留星状神经节的上部,以避免发生Horner综合征),可使病死率降低7%。手术后仍应长期服用普萘洛尔。
3.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无效时可用此方法。疗效显著,应及早安装。
4.同步直流电击复律
当患者TDP持续发作,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可能发展为心室颤动、猝死者,应及时行电复律终止发作。
5.对缺陷基因分类进行治疗
对LQT1、LQT2型(即KXLQT、MINK及HERG缺陷基因)患者,应以钾通道为“靶点”进行治疗,如用Nicorandil(系钾通道开放剂)、补钾、补镁治疗。螺内酯也有效。对LQT3型(相关基因为SCNSA和部分HERG)患者,应以钠通道为“靶点”进行治疗,如美西律(Mexiletine)。治疗后,LQTS3组Q-T间期、QTc显著降低,而LQTS2组无效。对于LQTS2患者,因其与细胞外钾浓度升高激活HERG钾离子通道有关,此时补充钾盐可使复极异常得到纠正。
(二)预后
当QTc间期>0.60s、心动过速、有猝死病史、普萘洛尔治疗无效等指征为LQTS的高危指征,患者预后差,年死亡率为9%,首次发病即有30%~40%的患者死亡。未接受治疗的肾上腺素能依赖性TDP有症状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71%。治疗后可显著降低。
与未治疗者相比,β受体阻滞药长期治疗者显著减少晕厥发作和降低病死率,虽然其Q-T间期并不一致地缩短。经β受体阻滞药治疗的患者,以及做过左侧颈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患者,总的晕厥发生率已下降到9%,猝死率已下降到1.5%。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预防
应禁用延长心室复极的有关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药物和阿托品等),因为可使Q-T间期延长,T、U波增大,促发TDP的发生。患者应避免剧烈的、甚至不剧烈的体力活动,有刺激的声、光及情绪激动等。对患者家族应普查,以便及早发现“隐性”患者。对Q-T间期延长而无晕厥发生者应给预防治疗,服用β受体阻滞药。
除了尽量避免或积极治疗引起Q-T间期延长的因素外,临床上必须及时了解用药情况及病情变化,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可有效地预防其发生。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一般护理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护理
1.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饮食原则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饮食保健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