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勒夫勒心内膜炎

    勒夫勒心内膜炎(LÖffler’s endocarditis)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或嗜酸性粒细胞性心内膜病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
    疾病别称:嗜酸性粒细胞性心内膜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缩窄性心内膜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心脏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75%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心窝部隐痛,血栓脱落,白细胞增多
    相关检查: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并发症:心内膜炎
    治疗药品:硫唑嘌呤,硫唑嘌呤片
  •   一、发病原因

      原因未明。学者们曾提出过不少学说,根据本病好发于非洲落后地区及当地人的生活习俗,有人认为与5-羟色胺摄入过多(当地人多食香蕉,而大蕉、香蕉内富含5-羟色胺)、营养不良、维生素E和色氨酸缺乏有关。而热带、亚热带地区丝虫病、疟疾、曼氏血吸虫病广为传播,因此也有人提出本病与上述寄生虫病有关,但均缺乏特异性,因此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发病机制

      1.本病的发生多认为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但嗜酸性粒细胞通过何种机制引起心内膜或心肌损害尚未阐明,有人认为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能产生一种称为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有关,该蛋白可影响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而造成心肌损害;也有人认为可能与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心肌浸润致心内膜下心肌坏死的结果。此外,脱颗粒嗜酸性粒细胞(degranulated eosinophil)和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碱性蛋白(eosinophil granulebasic protein)在本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2.本病主要病理特点是心内膜和内层心肌纤维化,内膜明显增厚,心肌顺应性降低,心脏内大量附壁血栓形成,内膜下心肌坏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临床上以右室受累多见,左室也可受累,但病变一般较右室轻。心室病变主要侵犯心尖和流入道,而流出道多不受影响,严重者心尖可闭塞,也可累及乳头肌、腱索和房室环,可产生瓣膜关闭不全。本病与心内膜心肌纤维化(endomyocardial fibrosis,EMF)的关系曾有过长期争论,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可能是EMF的早期病变,以后可演变为EMF。因此有人将本病的病理改变分为3期:

      (1)坏死期:主要表现为心内膜及内膜下心肌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炎性改变,内膜下心肌损伤和坏死。

      (2)血栓形成期:随着心内膜及内膜下心肌炎症消退,在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引起动脉栓塞。

      (3)纤维化期: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完全消失,主要表现为胶原纤维广泛增生,其病理改变与EMF难以鉴别。

  • 勒夫勒心内膜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迄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病例可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羟基脲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用法为500mg,2~3次/d,4~6周为1个疗程,必要时辅以长春新碱。如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应作相应处理,严重瓣膜关闭不全者可施行换瓣术,同时切除过多的纤维组织及附壁血栓。抗凝药物对防治动脉栓塞有一定帮助。

      二、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   无有效预防,早发同早治疗。

  • 勒夫勒心内膜炎一般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勒夫勒心内膜炎饮食原则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