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短膜壳绦虫病

    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临床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失眠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传染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微小膜壳绦虫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肠,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2000元)
    疾病症状:恶心与呕吐,食欲减退,肚子疼
    相关检查:寄生虫检查的浓聚法,寄生虫检查的直接涂片法,寄生虫血液检查
    并发症:阑尾炎
    治疗药品:烂积丸,复方甲苯咪唑片
  •   一、发病原因

      短膜壳绦虫病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头节有吻突,顶突有20~30个头钩。颈细长,颈后有100~200个体节,少数多达1000节。生殖孔位于体节的单侧。有3个睾丸,呈直线横列。妊娠节中子宫呈袋状,内有虫卵80~200个。虫卵无色透明,椭圆或圆形,大小47~37μm,壳薄,壳与胚膜间充满无色液体。胚膜两端各有4~8根细丝伸出,内胚膜两板稍隆起,胚膜内有六钩蚴。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约在感染后1个月发育为成虫产卵。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

      二、发病机制

      成虫与幼虫大量感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以头节附着于肠粘膜上,其固着器官和微毛对人体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国内王胜淼等报告(1956)在人体感染的虫数可达l500条,最多一例为37482条。当体内出现大量的虫体可造成肠梗阻,偶致肠穿孔,多并发阑尾炎。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还可引起免疫反应,机体出现IgA,IgG,IgM、IgE有不同程度上升。提示机体的免疫力与该病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

  • 短膜壳绦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吡喹酮,为广谱驱虫药物,对带绦虫、膜壳绦虫、裂头绦虫病疗效均高,为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物。15~25mg/kg,顿服,疗效可达98.5%。还可采用槟榔煎剂、甲苯达唑(300mg,2次/日)等,须连续治疗3~5天。氯硝柳胺,成人每日2g,分2次服,连服7-8日.服药时将药片咬碎吞下,尽量少喝水。

      二、预后

      本病的预后良好。

    短膜壳绦虫病辨证论治

      一、中医偏方

      驱除绦虫、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绦虫病的主要原则,辅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1)单味药应用驱虫

      槟榔煎剂 槟榔60-120g,切碎,文火煎2小时,清晨空腹顿服。服后4小时无大便排出者,可服用泻药芒硝10g,帮助排便和排出虫体。

      雷丸,研粉,可加少许白糖共服,每次20g,1日1次,连服3天,不必服泻药。

      仙鹤草芽,碾粉,成人早晨用温开水冲服30—60g。因本药兼有泻下作用,可不另服泻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

      (2)联合用药驱虫

      槟榔、南瓜子联合应用,先服南瓜子60-120g ,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再过半小时后服芒硝30g水煎液。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而活动的虫体排出。少数患者可能于下午或次日排出虫体。

      槟榔雷丸散 槟榔:雷丸3:1,研粉,每次12g,用鲜石榴皮煎水冲服,每小时服一次,连服4~5次。如服药最后一次未见腹泻者,另用芒硝30g煎汤顿服,以助泻下。

      驱除绦虫,务必驱尽,须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解大便时必须坐便盆里,若头节颈未被排出,则仍能继续生长。若发现绦虫未驱尽时,可用上述驱绦药物继续治疗。首次排便若未见头节排出并不代表驱虫失败,在后续的粪便中找到便可,有时绦虫头节因腐烂变形也可造成头节发现困难。驱虫过程中或在驱虫后应用健胃运脾药物如山楂、神曲、白术等进行治疗。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等方健胃运脾效果良好。

  •   一、预防

      1.排除传染源:及时和彻底治疗绦虫病患者。对屠宰场工作人员应予定期检查和及时彻底治疗。

      2.消除传染途径:加强牛、猪的管理,提倡牛有栏,猪有圈,做到人畜分开,防止饲料被人粪污染。人畜的排泄物应妥善处理,避免污染水源。

      3.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工作:依靠和发动群众,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卫生水平。改掉有的地方吃生肉的习惯,厨房用的菜刀和菜板应生熟分开,避免污染。一般囊尾蚴在71℃下5分钟即死亡,将肉煮到一致灰色便可达到杀死囊尾蚴(但大块肉的内部不易达到此温度)。

      4.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吃生的未煮熟的蔬菜、肉类。

      5. 肉品的检验:禁止出售含囊尾蚴的牛肉、 猪肉出售。对受染的屠体通常采用冰冻或煮熟的方法有效地杀死囊尾蚴,在一10℃,贮藏3~10天可杀死囊尾蚴。

  • 短膜壳绦虫病一般护理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 短膜壳绦虫病饮食原则

      一、食疗方

      1.花椒粥

      花椒5-10克,大米30克。将花椒研为细末备用。先取大米煮粥,待粥熟时,调入花椒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

      《本草纲目》言花椒可“杀蛔虫,止泄泻”,临床观察发现,小儿一般服药后15-2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并排出蛔虫。

      2.百部贯众粥

      百部,贯众各10克,大米30克,冰糖适量。

      将百部、贯众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冰糖,再煮1-2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二、适宜食物

      多吃含植物纤维素 食物, 含纤维素高 食物有谷类、坚果、新鲜蔬菜及水果 如芹菜、韭菜、菠菜、香蕉、桃 、草莓等 吃点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食醋等 可以为驱虫增加效果.

      三、不适宜食物

      少吃油脂类食物因为驱虫类药多为脂溶 药物, 少吃易“产气” 食物如萝卜、红薯、豆类等。

微小膜壳绦虫病
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临床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失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