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拉沙热

    拉沙热(lassa fever)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强烈的国际性传染病。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因首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而得名。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咽喉,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6000 —— 20000元)
    疾病症状:发烧,寒战,头痛
    相关检查:尿常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并发症:休克
    治疗药品: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利巴韦林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
  •   拉沙病毒属沙粒病毒科广沙粒病毒一般和啮齿类宿主的慢性感染有关。

      1、发病机制。

      拉沙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拉沙病毒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病毒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出现咽炎症状。导致多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为病毒直接作用,以肝损伤最常见。出血原因主要为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丧失所致。拉沙病毒可感染人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MP),但不引起DC、MP细胞凋亡。拉沙热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升高,如IL-8、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IFN-γ、IL-12、IL-6、RANTES等。在致死性患者中,IL-8水平较低或检测不到。IP-10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功能,趋化T细胞和NK细胞参与感染和休克。重症病例表现为细胞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2、病理改变。

      本病病例尸检资料较少,现有的少数病理所见多为非特异改变。肝脏为主要靶器官。肝脏肿大、切面苍白。肝索和肝窦状隙可见凋亡小体。电镜下肝脏细胞内可见大量的拉沙病毒颗粒。肝细胞质致密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胞核固缩或消失。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出血,但其网状组织构架完好。炎症细胞较少,可见到枯否细胞。

      心、肺、肾、脑等器官可见充血、水肿。

      淋巴结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皮质、滤泡淋巴细胞减少。

  • 拉沙热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应采取严密隔离至少3-4周。

      1、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密切观察心肺功能,监测血压、肾功能,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ribavirin):发热期均可使用,应尽早应用,病程1周内接受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首选静脉给药。成人首剂30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2 g。之后每6小时给药一次,剂量16 mg/kg,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 g,持续4 天。再改为8 mg/kg,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0.5 g,连续6 天。儿童按体重给药,和成人同。

      口服。成人首剂2 g,之后按体重:>75 kg者,1200 mg/d,分2次,<75 kg者,1000 mg/d,分2次(上午400,下午600),连续10天。儿童30 mg/kg,一次服,之后15 mg/kg/d,分2次,持续10天。

  •   一、预防

      拉沙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传染源。

      主要为灭鼠和环境整治,降低鼠密度。

      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为防鼠,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排泄物。

  • 拉沙热一般护理

      一、护理

      常规隔离护理防范措施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能避免拉沙病毒的传播。但是,为了更加完全,应在特定“隔离防范措施”下照护怀疑感染拉沙热的患者,其中包括穿戴防护服装,例如口罩、手套、罩衣和面罩,以及系统消毒受污染的设备。

  • 拉沙热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拉沙热(lassa fever)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强烈的国际性传染病。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因首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