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长膜壳绦虫病

    长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diminuta)是由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长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以引起肠胃症状为主。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传染科
    疾病别称:缩小膜壳绦虫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肠,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1-2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疾病症状:失眠,头痛,肚子疼
    相关检查:粪便寄生虫
    并发症:贫血
    治疗药品:烂积丸,复方甲苯咪唑片
  •   一、发病原因

      长膜壳绦虫与短膜壳绦虫同属膜壳科。成虫与短膜壳绦虫基本相同,但较长大。成虫长20~60cm,宽3.5-4.0mm,有800~1000体节,头节圆形,有吸盘4个,无头钩。孕节的子宫呈囊状,占据整个节片,内含许多虫卵。虫卵椭圆形,大小60~80μm,壳较厚,内胚膜两端稍隆起,但无丝状体,胚膜与卵壳之间充满透明的胶状物,内含六钩蚴,六钩蚴有穿刺腺一对。终期宿主为鼠类,人体亦会偶然感染。中间宿主是甲虫、蚤类、蟑螂、蛆、赤拟谷盗等昆虫。成虫寄生宿主小肠,脱落的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中间宿主中发育成似囊尾蚴,人或鼠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后,即可感染,尾蚴在肠腔内经12~13天发育成成虫。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与短膜壳绦虫相似。虫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对人体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

  • 长膜壳绦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同短膜壳绦虫病。

      吡喹酮,为广谱驱虫药物,对带绦虫、膜壳绦虫、裂头绦虫病疗效均高,为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物。15~25mg/kg,顿服,疗效可达98.5%。

      氯硝柳胺(灭绦灵),成人每日2g,分2次服,连服7-8日.服药时将药片咬碎吞下,尽量少喝水。

      还可采用槟榔煎剂、甲苯达唑(300mg,2次/日)等,须连续治疗3~5天。

      二、预后

      本病的预后良好。

    长膜壳绦虫病辨证论治

      一、中医偏方

      驱除绦虫、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绦虫病的主要原则,辅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1)单味药应用驱虫

      槟榔煎剂 槟榔60-120g,切碎,文火煎2小时,清晨空腹顿服。服后4小时无大便排出者,可服用泻药芒硝10g,帮助排便和排出虫体。

      雷丸,研粉,可加少许白糖共服,每次20g,1日1次,连服3天,不必服泻药。

      仙鹤草芽,碾粉,成人早晨用温开水冲服30—60g。因本药兼有泻下作用,可不另服泻药。一般在服药后5-6小时排出虫体。

      (2)联合用药驱虫

      槟榔、南瓜子联合应用,先服南瓜子60-120g ,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再过半小时后服芒硝30g水煎液。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而活动的虫体排出。少数患者可能于下午或次日排出虫体。

      槟榔雷丸散 槟榔:雷丸3:1,研粉,每次12g,用鲜石榴皮煎水冲服,每小时服一次,连服4~5次。如服药最后一次未见腹泻者,另用芒硝30g煎汤顿服,以助泻下。

      驱除绦虫,务必驱尽,须连头节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解大便时必须坐便盆里,若头节颈未被排出,则仍能继续生长。若发现绦虫未驱尽时,可用上述驱绦药物继续治疗。首次排便若未见头节排出并不代表驱虫失败,在后续的粪便中找到便可,有时绦虫头节因腐烂变形也可造成头节发现困难。驱虫过程中或在驱虫后应用健胃运脾药物如山楂、神曲、白术等进行治疗。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等方健胃运脾效果良好。

  •   一、预防

      消灭鼠类,彻底治疗绦虫病患者,消除传染源。绦虫病患者的排泄物应妥善处理,以免传播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后洗手的好习惯,食具用钱清洗干净,用后消毒;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长膜壳绦虫病一般护理

      长膜壳绦虫病预后良好。

  • 长膜壳绦虫病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