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也叫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ihstolytica Schaudinn,1930),主要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溶组织内阿米巴为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传染科
    疾病别称:痢疾阿米巴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肠,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对症治疗、
    治 愈 率:50%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3000元)
    疾病症状:腹胀,弛张热,里急后重
    相关检查:粪便寄生虫,血清阿米巴原虫抗体,阿米巴原虫抗原
    并发症:肠炎
    治疗药品:奥硝唑片,奥硝唑片(薄膜衣片),磷酸氯喹片
  •   一、病因

      小滋养体能否侵入组织及引起病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有:

      1、宿主生理机能改变,

    如营养不良、感染、肠道功能紊乱、肠粘膜损伤等,致使宿主抵抗力降低;

      2、在适合的细菌种类协同作用下

    (细菌可提供阿米巴生长、繁殖的适宜理化条件),促进阿米巴增殖,另外还可直接损害宿主肠粘膜,有利于阿米巴的侵袭,增强其致病力等。

      二、发病机制

      肠道阿米巴病主要由于食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包囊囊壁具有抗胃酸作用,能安全地通过胃而到达结肠的回盲部,在肠液的消化作用下脱囊而出,发育成为小滋养体。小滋养体直径约为3~12μm,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吞噬肠内容物和细菌为营养,不能吞噬红细胞。在结肠功能正常时,横结肠以下的肠段内,因水分吸收,营养物减少和粪便增加,小滋养体停止活动,遂进入包囊前期,继而产生囊壁形成包囊,最后随粪便排出,故小滋养体也称为肠腔内型或共栖成囊型滋养体。大多数感染者为无症状的包囊携带者,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溶组织阿米巴有共栖特点和潜在致病力,是否致病取决于虫体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虫株的毒力和侵袭力强,宿主局部肠功能紊乱、细菌感染、粘膜损伤或全身因营养不良、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时,小滋养体便侵袭组织,发生致病作用。小滋养体粘附于结肠上皮,凭借其伪足的机械运动及其酶的溶解性破坏作用侵入肠壁,遂转变为大滋养体并大量增殖,造成局部肠粘膜溶解坏死和溃疡形成。大滋养体直径多为20~30μm,能活跃地吞噬红细胞和组织碎片,为致病型也称组织型滋养体。大滋养体可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排出体外后死亡,或在肠腔中转变为小滋养体,再形成包囊。

      三、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较寒冷的地区,甚至北极圈内也有阿米巴感染和流行。其感染率高低与各地环境卫生、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0%的人受染,有的地方感染率可高达50%。在我国的分布一般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由于我国卫生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大多为散在分布的慢性迁延型或典型病例及带虫者。

      1、传染源:

    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包囊抵抗力很强,在潮湿低温的环境中,可存活12天以上,在水内可活9~30天。但包囊对干燥、高温和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弱,如50℃时,短时即死亡,干燥环境中的生存时间仅数分钟,在0.2%盐酸、10%~20%食盐水以及酱油、醋等调味品中均不能长时间存活。50%酒精能迅速杀死之。

      2、传播途径: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包囊污染水源可造成该地区的暴发流行;②在以粪便作肥料,未洗净和未煮熟的蔬莱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③包囊污染手指、食物或用具而传播;④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粪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3、流行特点: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发布广泛,在温带地区,该病可时有流行,而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流行情况则尤为严重。在我国解放以来,各地阿米巴的感染率明显降低,如北京首都医院1973~1978年共检查了38 075例,阳性率为0.52%;福建医大1976年惠安检查216例儿童,阳性率4.63%;东北佳木期医学院报告(1980),检查市郊中学生487例,阳性率仅为0.4%;1979年在浙江乐清普查一个大除农民557例,阳性率为3.2%。其发病情况因时而异,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男多于女,成年多于儿童,这可能与吞食含包囊的食物或年龄免疫有关。

  •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一般治疗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治疗原则

      1、抗阿米巴治疗(首选灭滴灵)。

      2、抗生素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

      二、用药原则

      1、为取得最佳疗效,多采用联合用药。

      2、普通型一般采用灭滴灵,其治愈率可在90%,如加用巴龙霉素或四环素更能提高疗效。若有包囊排出,可加用糖脂酰胺或双碘奎琳或奎碘仿。

      3、暴发型可采用灭滴灵静脉滴注,同时用抗生素治疗。

      4、慢性型可选用灭滴灵或双碘奎琳或奎碘仿。

      5、无症状型和轻型可选用糖脂酰胺或双碘奎琳或灭滴灵均有一定疗效。

      6、抗虫治疗目前以甲硝咪唑(灭滴灵metronidazole)为急性阿米巴病(包括不同部位的脓肿)的首选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副作用少,但到达结肠浓度偏低,单纯用于治疗带虫者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治肠阿米巴病应配伍用喹碘方(chiniofon)、碘氯羟喹(vioform)等对肠腔型阿米巴有效的喹啉类药物。氯喹亦为治疗肠外阿米巴病的有效药物。中药鸦胆子仁、大蒜素、白头翁等也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小。

  •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预防

     溶组织阿米巴病主要通过阿米巴原虫污染水、食物、蔬菜等进入人体肠道而发病。本病容易反复发作,其症状轻重不一,故对慢性腹泻或含糊不清的肠道疾病者,应考虑有本病可能。本病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结肠炎、肝脓肿等肠内、外并发症,应予警惕。对反复慢性腹泻应用单纯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加用抗阿米巴药物,往往能收到意外效果。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消灭害虫,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均属预防感染的有力措施。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特别要发现和治疗从事饮食工作的包囊携带者及慢性患者,必要时应予鉴别虫种,决定治疗对策。

      2)、管理粪便,保护水源为切断阿米巴病传播途径的主要环节。因地制宜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杀灭其中包囊,并严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应是防制阿米巴病的关键措施。

      3)、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消灭害虫,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均属保护易感人群的有力措施。

  •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一般护理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

  •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饮食原则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饮食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痢疾阿米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也叫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ihstolytica Schaudinn,1930),主要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形成溃疡和脓肿。溶组织内阿米巴为全球分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