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essential mixed cryoglobulinemia,EMC)也称紫癜-关节痛-冷球蛋白血症综合征。临床以紫癜皮损、关节痛、贫血、肾损害和高γ球蛋白血症为特征。Meltzer(1966)在Wintrobe(1933)和Iener(1947)的基础上最早对此病做了系统性描述,在此同时也发现骨髓瘤等恶性肿瘤也可伴有冷球蛋白血症,并出现与本病相同的临床特征。此外,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麻风、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及舍格伦综合征等疾病也可伴有冷球蛋白血症,并对由这些疾病伴随的冷球蛋白血症称之为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血液科,风湿科,中西医结合科
    疾病别称:特发性混合型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特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紫癜-关节痛-冷球蛋白血症综合征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关节,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本病两性均可发病,但以女性...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10%
    治疗周期:10-3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疾病症状:丘疹,疼痛,关节痛
    相关检查:WBC,尿常规,血沉
    并发症:克罗恩病
    治疗药品:藻酸双酯钠片,复方氨基酸胶囊(8-11)
  •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有人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此病的发病率较高。但已肯定,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所形成的混合型冷球蛋白对其发病起决定性作用。所谓的冷球蛋白是指在低温时可发生可逆性凝集的蛋白质复合物,其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也包含少量纤维蛋白原、脂蛋白、胶原蛋白、补体及其他血清蛋白成分。从免疫化学方面将冷球蛋白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型,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克隆抗体,包括有IgA、IgG和IgM;Ⅱ型为单克隆和多克隆的混合冷球蛋白型,包括有IgM-IgG、IgA-IgG和IgG- IgG型等;Ⅲ型混合多克隆冷球蛋白型,包括IgA-IgG和IgM-IgG-IgA。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主要包括Ⅱ、Ⅲ型冷球蛋白,混合型冷球蛋白为冷凝集的类风湿因子(RF),其中含有IgM,起抗体作用,能与多克隆IgG的Fc段抗原决定簇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发生免疫炎症反应。偶尔混合型冷球蛋白中的IgA起抗体作用,可与多克隆IgG的Fc段抗原决定簇反应。混合冷球蛋白中的IgG成分为多克隆抗体,不具有类风湿因子的生物功能,它的冷凝集性取决于所含的IgM,但引起冷凝集必须有IgG的参与,若IgG与特异性抗原形成复合物,则IgG特别易与IgM相互作用,从而表现IgG对混合型冷球蛋白冷凝集起抗原作用,但这种抗原作用必须在适当的抗原与IgG作用之后,使后者结构发生改变,才能显示出现。

      二、发病机制

      冷球蛋白致病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证明:冷球蛋白作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上,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使小血管产生免疫性血管炎,导致受累血管所在部位的组织缺血。同时,也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凝集、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加重组织缺血,从而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一机制在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可能也是如此。混合冷球蛋白的致病作用还取决于它的耐冷程度和结合补体的能力,在室温下可冷凝的冷球蛋白容易沉积而起致病作用,容易结合补体的混合冷球蛋白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作用也较强。

      皮肤活检显示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其病理改变为皮下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炎性变性与坏死,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伴有类纤维蛋白沉积。在内脏的活组织检查也同样可见到与皮肤相似的血管炎性病变。

      肾脏活检可有广泛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受累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中性粒细胞浸润,也可见有局灶性肾炎和膜增殖型肾炎,但有时增生反应较轻,这些变化主要由于冷球蛋白参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的血管内膜所致。在许多病例中发现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和基底膜内嗜酸沉淀物,尤其是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见有大片基底膜内嗜酸沉淀物以及完全性毛细血管腔闭塞,基底膜碎裂,类似于膜增殖型肾炎的改变。另有一些病例可出现伴随发生的局灶性纤维蛋白样坏死性肾动脉炎,肾小管和肾实质损伤较轻。部分病例可见有肾间质内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化。少数病例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可见有包涵体结晶。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血管内皮下沉积物中冷结晶包涵体及纤维素和管状结构。免疫病理学检查在栓子内和血管壁内可出现IgM、IgG和C3沉着。这些物质也沉着在基底膜上而呈颗粒状分布,从而证明了免疫在本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一般治疗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依病情轻重而不同,重症患者应将原发病治疗与对症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合理联合应用,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但目前治疗中仍存在疗效不甚满意、复发率高等问题。

      1.一般治疗 患者应防止寒冷刺激,注意保暖,关节痛给予非甾类消炎镇痛药。下肢紫癜者避免久立。有雷诺现象者可给予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妥拉唑啉及抗凝剂如肠溶阿司匹林(50~100mg/d)。

      2.病原治疗 有报道细菌性心内膜炎经抗菌治疗后冷球蛋白血症也随之好转。故如有明确病原者应给予相应的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用重组干扰素治疗。用法为3万U,3次/周,3个月为1疗程,也有用至1年的长疗程疗法。在治疗期间至少50%以上的患者可有临床及血清学改善。停药后有部分病人易复发。此外,干扰素的长期应用有一定的副作用,使一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伴有淋巴增殖性疾病者经干扰素治疗后也有一定疗效。

      3.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是治疗本病的一个有效的措施,特别是有严重血管炎和重要脏器损害者。它能有效地清除血中冷球蛋白及病原体,解除单核-巨噬系统的封闭状态,恢复其吞噬功能。血浆置换的量和次数以及间隔时间无一定限制。血浆置换后须联用免疫抑制药,以防止异常免疫球蛋白反跳。

      4.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 当病情严重且伴有进行性肾脏或神经病变时,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每天1mg/kg,甚至更大量。疗程3~6周,显效后逐渐减量。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的冲击疗法也可以使用,用量为0.5~1.0g/m2体表面积,3~4周1次。需注意有感染原时应加强病原治疗。

      5.其他治疗方法 有人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治疗,剂量400mg/(kg),连用5天。因病例少,不宜评价。也有采用脾脏切除术取得一定疗效的。金匮肾气丸治疗本病有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预后

      无肾炎者预后较好。患者晚期多死于肾功能衰竭和感染。

  •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预防

    一、预防

      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对下肢有紫癜的患者应减少站立时间。早诊断,早治疗。

  •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一般护理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护理

    一、护理

      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若伴有贫血应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忌用温补,应以偏凉或性平者为好,多选用蔬菜水果性凉者对止血有利。注意忌油腻、生硬食物并忌用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等。消化道出血者酌情改进流食或禁食,以静脉补充营养。

  •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饮食原则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特发性混合型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特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紫癜-关节痛-冷球蛋白血症综合征
原发性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essential mixed cryoglobulinemia,EMC)也称紫癜-关节痛-冷球蛋白血症综合征。临床以紫癜皮损、关节痛、贫血、肾损害和高γ球蛋白血症为特征。Meltzer(1966)在Wintrobe(1933)和Iener(1947)的基础上最早对此病做了系统性描述,在此同时也发现骨髓瘤等恶性肿瘤也可伴有冷球蛋白血症,并出现与本病相同的临床特征。此外,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麻风、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及舍格伦综合征等疾病也可伴有冷球蛋白血症,并对由这些疾病伴随的冷球蛋白血症称之为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