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迁延性昏迷

    迁延性昏迷是指病人伤后长期处于昏迷状态(持续3个月以上),失去对外界的正常反应,可表现为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或植物生存状态。由于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昏迷状态,更有人称之为“寻求命名综合征”(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内科,内分泌科,中西医结合科
    疾病别称:寻求命名综合征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甲氯芬酯(氯酯醒)、氨乙异硫...
    治 愈 率:3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觉醒状态丧失,镇静、麻醉剂所致昏迷,昏迷
    相关检查:颅脑CT,颅脑MRI,颅脑超声检查
    并发症:褥疮,脑挫裂伤
    治疗药品:氯化钠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五酯胶囊
  •   一、病因

      迁延性昏迷是由于原发或继发性脑干损伤、持续颅内压增高引起严重的脑皮质缺血、缺氧、广泛而较重的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复苏不及时而引起。

      二、发病机制

      1.皮质细胞受损重发生广泛的不可逆的变性坏死,处于抑制状态,而皮质下中枢及脑干损伤较轻功能已恢复,病人可出现去皮质状态,二者功能皆未恢复时,呈现去皮质强直。

      2.脑干上部及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而大脑半球及其传导通路未受损害时可出现无动性缄默症,又称睁眼昏迷。

      3.皮质及皮质下、脑干均发生较重损害时,病人即脑死亡或呈植物生存状态。

      据Jennett(1976)观察,严重脑外伤深昏迷的病人,如果眼球尚可游动,约有31%最终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减少时,其中64%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完全消失则高达95%。还发现这些患者如果对痛刺激只有回缩反应时,约有63%死亡或呈植物状态;如果仅有伸直反应或四肢完全弛缓时,则高达83%。

  • 迁延性昏迷一般治疗

      一、治疗

      1.迁延性昏迷的预防 预防最为关键,因为一旦迁延性昏迷发生,目前尚无特异的有效治疗方法。

      2.加强病人监护 病人应住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测颅内压和血气值,勿使颅内压超过4kPa(30mmHg),维持血PaO2在9.3kPa(70mmHg)以上,PaC02在3.3~4.6kPa(25~35mmHg)之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给予气管切开、过度换气、降温及巴比妥治疗以保护脑细胞等等。头高15°位卧床,2h翻身1次预防褥疮发生,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并定时活动以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应有计划地安排推拿、按摩、针灸及理疗。及时对症处理高热、躁动、癫痫、尿潴留,加强对其他系统并发症的防治,给予病人足够的能量与营养支持。为维持营养状况除口服和鼻饲饮食之外,尚需给予静脉营养、乳化脂肪、氨基酸、水解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血浆、人血白蛋白、球蛋白等,甚至不定期输血,如果还不能达到基本营养要求,可行胃造瘘进食。认真作好各项护理工作,因为这类病人的死亡几乎均为其他系统并发症所致。

      3.促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药物或因子 属内源性的有神经节甘酯、三磷腺苷(ATP)、辅酶A(CoA)、细胞色素C、谷氨酸、r-氨酪酸、维生素B6、胞磷胆碱等,均对脑组织代谢有重要作用,给予其中一种药物即能在脑内转化成其他分子,故可任意选用。给药方法是:每天用三磷腺苷20mg+辅酶A 50U+胰岛素4U溶于葡萄糖液中,滴注;细胞色素C 15~30mg/d,滴注;r-氨酪酸1~4g/d,滴注;维生素B6 50~100mg/d,滴注;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250~500mg/d,滴注。另一类药物系外源性具有促进神经元氧化还原的代谢作用,常用的有:甲氯芬酯(氯酯醒)1~2g/d,溶于10%葡萄糖液中滴注;氨乙异硫脲(克脑迷)1g/d,滴注;吡拉西坦(脑复康)8~10g/d,滴注;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1~2片/d,口服;吡硫醇(脑复新)0.1~0.2 g,3次/d,口服;尼莫地平20~40mg,3次/d,口服;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10~30ml/d,滴注;吡拉西坦0.1~0.2g,3次/d,口服;桂利嗪(脑益嗪)5mg,3次/d,饭后口服;七叶皂甙钠5~10mg/d,滴注。此外,还有人应用抗抑郁药丙米嗪(丙咪嗪)或抗震颤药左旋多巴,也有一定功效。应注意上述药物的疗效差异较大,需慎重选择使用。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结果表明,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对促进颅脑创伤昏迷病人意识恢复有良好作用。常用剂量:急性期8~16mg/d,恢复期4~8mg/d。

      4.改善脑血液供应和提高氧含量 高压氧治疗对病人的促醒及功能改善具有一定疗效,紫外线辐射和充氧血液输入,颈动脉含氧血或人造氟碳血注入,颈动脉周围封闭等治疗也有效果。

      二、预后

      此类患者并不是完全不能恢复意识,据国内个别报道,植物状态1~2年甚至长达12年后仍有恢复的病例,因此,对昏迷在3个月以上的迁延性昏迷的患者,仍需精心护理和积极治疗,其中可有一些病人获得意识恢复。

  •   (1)饮食护理应给予病人高热量容消化流质食物;不能吞咽者给予鼻饲鼻饲食物可为牛奶米汤菜汤肉汤和果汁水等另外也可将牛奶鸡蛋淀粉菜汁等调配在一起制成稀粥状的混合奶鼻饲给病人每次鼻饲量200~350毫升每日4~5次鼻饲时应加强病人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感冒。长期昏迷的病人机体抵抗力较低要注意给病人保暖防止受凉感冒病人无论取何种卧位都要使其面部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当病人有痰或口中有分泌物和呕吐物时要及时吸出或抠出;每次翻身变换病人体位时轻扣病人背部等以防吸入性或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预防褥疮,迁延性昏迷病人预防褥疮最根本的办法是定时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另外还要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被褥和衣服现介绍:人翻身法(以置病人于左侧卧位为例):第一步家属站于病人右侧先使病人平卧然后将病人双下肢屈起;第二步家属将左手臂放于病人腰下右手臂置于病人大腿根下部然后将病人抬起并移向右侧(家属侧)再将左手放在病人肩下部右手放于腰下抬起移向右侧;第三步将病人头颈躯干同时转向左侧即左侧卧位;最后在病人背部头部各放一枕头以支持其翻身体位并使病人舒适

      (4)预防烫伤,长期昏迷的病人末梢循环不好冬季时手脚越发冰凉家人在给病人使用热水带等取暖时一定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一般低于摄氏50度以免发生烫伤

      (5)应重视颅脑损伤初期处理,及时心肺复苏、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抢救脑疝、改善微循环可望降低迁延性昏迷的发生率。

      急救措施:

      1)首先是加强颅脑外伤初期的处理,尽早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的脑缺血、缺氧,及时排除颅内血肿,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治高热、抽搐,保证气道通畅,在监护病室的条件下,严密监测颅内压和血气值

      2)及时给予促神经营养和代谢活化剂或苏醒剂

      3)为改善脑血液供应和提高氧含量,可行高压氧舱,紫外线辐射和充氧血液输入,颈动脉含氧血或人造氟碳血注入,颈动脉周围封闭等治疗

  • 迁延性昏迷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应给予病人高热量容消化流质食物。不能吞咽者给予鼻饲。鼻饲食物可为牛奶、米汤、菜汤、肉汤和果汁水等,另外也可将牛奶、鸡蛋、淀粉、菜汁等调配在一起,制成稀粥状的混合奶鼻饲给病人。每次鼻饲量200~350毫升,每日4~5次。鼻饲时应加强病人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

      (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感冒。长期昏迷的病人机体抵抗力较低,要注意给病人保暖防止受凉感冒。病人无论取何种卧位都要使其面部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 当病人有痰或口中有分泌物和呕吐物时要及时吸出或抠出;每次翻身变换病人体位时轻扣病人背部等,以防吸入性或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预防褥疮,迁延性昏迷病人预防褥疮最根本的办法是定时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另外还要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被褥和衣服。现介绍翻身法(以置病人于左侧卧位为例):第一步家属站于病人右侧,先使病人平卧然后将病人双下肢屈起;第二步家属将左手臂放于病人腰下,右手臂置于病人大腿根下部然后将病人抬起并移向右侧(家属侧),再将左手放在病人肩下部右手放于腰下抬起移向右侧;第三步将病人头颈躯干同时转向左侧即左侧卧位;最后在病人背部头部各放一枕头以支持其翻身体位并使病人舒适。

      (4)预防烫伤,长期昏迷的病人,末梢循环不好。冬季时手脚越发冰凉家人在给病人使用热水带等取暖时,一定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一般应低于摄氏50度,以免发生烫伤。

      (5)应重视颅脑损伤初期处理,及时心肺复苏、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抢救脑疝、改善微循环可望降低迁延性昏迷的发生率。

  • 迁延性昏迷饮食原则

      昏迷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清淡,注意膳食平衡,吃一些容易吸收的食物,除了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来帮助恢复之外,也有一些原因是因为身体机能的损伤导致消化不好(特别是蛋白质)。肉汤也好,也只能补充少量的短肽,大部分的营养还是在汤渣里。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寻求命名综合征
迁延性昏迷是指病人伤后长期处于昏迷状态(持续3个月以上),失去对外界的正常反应,可表现为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或植物生存状态。由于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昏迷状态,更有人称之为“寻求命名综合征”(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