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心脏黏液瘤是心脏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心房内膜,呈息肉状生长,底部有蒂与心内膜相连,使肿瘤突出至心腔内并随体位变化和血流冲击具有一定的活动度。瘤体易破裂,脱落后引起周围动脉栓塞及脏器梗死。心房黏液瘤虽属良性,但切除不彻底,局部可以复发,可破坏血管壁。少数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类患者常并有内分泌系统肿瘤,此时称黏液瘤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恶性病变,成为黏液肉瘤。北京阜外医院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及文献资料提出,不能简单认为心脏黏液瘤只是一种良性肿瘤,作为病因的探索性研究,已发现家族性心脏黏液瘤所有患者的细胞中均有染色体异常,表明细胞内的DNA含量不正常,而非家族性散发的心脏黏液瘤患者中有此改变的只有20%。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心脏黏液瘤的病因学和确切的组织发生学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属于肿瘤性新生物,起源于原始的间质细胞(primitivemesenchymal cell)。1993年Burke等对心脏黏液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证明,黏液瘤起源于原始基质细胞,这种细胞具有沿着内皮质分化的能力。Seidman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家族性黏液瘤的DNA进行分析,证实有非整倍体存在,20%非家族性黏液瘤有DNA倍体异常。Ferrans对11例年龄<4个月的病儿进行尸检,在房间隔组织学检查中显示近卵圆窝的心内膜有黏液样或黏液纤维组织,这一研究也支持黏液瘤由胚胎的未分化的间叶组织发展而来。
2.病理解剖
黏液瘤可生长于心脏的任何一个腔室,但最常见的部位为左房,约占黏液瘤的70%~90%,也称左房黏液瘤,其次为右房,而心室黏液瘤罕见,偶有个别生长于肺动脉口或肺动脉主干内。多数左房黏液瘤通过一个粗而短的瘤蒂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的卵圆窝缘,少数则附着于左房后壁、左房顶部、房间隔下部、二尖瓣后瓣环或瓣叶上,附着于房间隔以外区域的黏液瘤,其基底较宽,常无瘤蒂存在。右房黏液瘤一般较左房黏液瘤小,基底较宽,多附着于房间隔、心房壁,也有极个别附着于三尖瓣处的心内膜上。75%双房黏液瘤为两个瘤蒂附着于房间隔同一区域的相应两侧。右心室黏液瘤则多附着于游离壁或室间隔上,有时浸润心肌。心脏黏液瘤大小差异较大,大的左房黏液瘤直径可超过10cm,小的不足2cm。一般直径为4~6cm。大体观察呈黏液胶冻样,棕黄色,往往为分叶状,常合并有出血区域,瘤体本身质软而脆,易于脱落引起栓塞。
组织学表现为在酸性黏多糖基质中存在特征性的星形细胞和梭形细胞,其细胞核为卵圆形,周围有薄壁的毛细血管。基质中尚有胶原、网状纤维、平滑肌、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细胞,据报道20%病例尚有显微钙化灶,极少数病例有较大的钙化灶。由于黏液瘤主要向腔内生长,故很少有肿瘤组织深达心内膜下,瘤蒂部分则为纤维血管组织。
近来有报道指出,黏液瘤有恶性潜在性,并有复发黏液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为恶性的报道。心脏黏液瘤也有合并感染的报道。
3.病理生理
心脏黏液瘤虽然为良性肿瘤,但由于其为腔内生长,可引起血流的梗阻,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肿瘤脱落可形成栓塞,上述情况的发生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致命。此外,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常引发除心脏以外的其他全身表现。
(1)血流动力学紊乱:
随着肿瘤增大,肿瘤上游的血流受阻,左房黏液瘤也引起肺静脉淤血,右房者引起体静脉淤血,同时肿瘤还可干扰正常的房室瓣功能或直接累及心脏瓣膜,引起瓣膜狭窄样的改变或瓣膜关闭不全。因而表现出血流动力学异常。瘤体对血流的梗阻为间歇性发生,但呈进行性加重。梗阻的严重程度往往与体位改变及瘤体大小有关。约20%左房黏液瘤,30%右房或右室黏液瘤,50%左室黏液瘤病人出现间歇性严重梗阻并引发晕厥或导致突然死亡。
(2)栓塞:
脱落的肿瘤碎片,瘤体壁附着的血栓或伴发感染均可引起栓塞,约40%左房黏液瘤病人发生体循环栓塞,半数以上的栓塞累及脑中枢神经的动脉系统,其他常见的为周围动脉栓塞或内脏动脉栓塞等。左室黏液瘤栓塞发生率更高。右心系统黏液瘤发生率约为10%,多引起肺栓塞发生肺动脉高压。栓塞发生后即引起相应的缺血表现,这也是黏液瘤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3)全身表现:
多数病人由于黏液瘤出血、坏死和炎性浸润,可表现为长期低热、中度贫血、食欲下降、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由于机体对新生物产生免疫反应,因而可引起血液中的免疫指标变化,如血清蛋白异常,α1和α2球蛋白增加。此外,某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可能与多发性小栓子栓塞肌肉、关节有关。
心脏黏液瘤一般治疗
心脏黏液瘤西医治疗
(一)治疗
1.一旦确诊心脏黏液瘤
除了一般的对症处理外,抗心律失常、抗心衰等药物治疗往往效果甚微。
2.手术治疗
心脏黏液瘤位于心腔内,可引起血流机械性阻塞,影响房室瓣的功能。病人多有病势急剧变化,可迅速导致心衰,药物治疗也难以奏效,而且随时有碎片栓子脱落或瘤体阻塞房室瓣口,导致猝死或动脉栓塞。因此,在确立诊断后应争取尽快手术治疗。如合并感染、心衰,一时难以承受手术,也应积极治疗,为手术创造条件。
(1)手术方式:
心腔内黏液瘤的切除,宜在阻断循环条件下施行。因此,目前心腔黏液瘤均采用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心脏循环的方法,在直视下切除瘤体,可获得满意效果。手术中主要问题为肿瘤碎片脱落而引起动脉栓塞。因此,阻断循环前,不要搬动、挤压心脏,更不宜心内探查。要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时,操作宜轻巧。瘤体力争完整取出,如发现破损应彻底冲洗心腔,并吸除所有残存的碎片。为防止复发,必须切除瘤蒂附着处(通常位于房间隔卵圆窝区或房壁)部分房间隔或房壁组织,然后行补片重建术。有人建议,对右房黏液瘤应从股动脉和奇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避免插管捅破瘤体。
(2)手术途径:
心脏切口选择合适与否,对显露瘤体、找出瘤蒂、并连同蒂附着的一部分心壁或间隔组织一起完整取出肿瘤极其重要。随着心血管病治疗的进展,对心脏黏液瘤的手术径路已取得较为统一的认识:沿胸骨正中切口进入,对左房瘤选用切开右房,经房间隔进入左房优于房间沟直接进左房。理由:①切开房间隔,通常瘤体就在视野下,容易找到瘤蒂,用鼠齿抓住蒂部可完整而彻底地切除肿瘤。②若为罕见的多发性黏液瘤,经此路径可探查右心房、室,以排除黏液瘤穿越心间隔侵入右侧心腔。③便于摘除右房瘤,也可通过三尖瓣口切除右室瘤。④如果需处理房室瓣也极方便。其不足之处为:①上、下腔静脉需分别置束带,放置引流管。②房间隔需切开,切除瘤体后又需缝闭,这样既延长了心内操作时间,又增加了心脏创伤。权衡得失,此切口仍可作为通用切口。但对室腔肿瘤,为显露良好,避免损伤腱索和乳头肌,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另作切口。
(3)手术步骤:
①切口与探查:采用胸部正中切口,纵形切开心包,观察心脏的跳动与左房的扩大程度,并进行心脏表面探查,一般在左房可以触及实质性的肿块,但应避免搬动或挤压心脏,避免引起黏液瘤破碎发生栓塞。
②建立体外循环:常规做升主动脉插管,一般仍做上、下腔静脉插管。巨大左房黏液瘤推压房间隔右移时,腔静脉的插管应尽量靠近腔静脉的开口。如为右房黏液瘤应做上、下腔静脉直接插管。一方面可避免提拉或碰撞房间隔,另一方面便于做右房切口。左房黏液瘤做左房插管减压,避免损伤瘤体引起碎片脱落,发生栓塞。此外,在体外循环的静脉端应加滤网,防止脱落的肿瘤碎片阻塞管道,发生静脉血回流受阻。
③心房切口:早期多采用左房切口,即经房沟做纵切口,如瘤体较大,分离上、下腔静脉后面的心包,切口向两端延长,充分显露瘤体与瘤蒂。近年来,都主张采用双房切口,或做房与房间隔切口。即沿右房侧壁的腔静脉之间做纵切口,便于显露卵圆窝,切除瘤蒂附着的房间隔。房间隔的切口位于卵圆窝中部,并向上、下延长。同时双房切口便于探查心脏的4个腔室与肺动、静脉开口。
④肿瘤切除:从右房房面在卵圆窝中点先做1~2cm纵切口,检查瘤蒂附着部位,然后沿瘤蒂周围做直径1.0~1.5cm的圆形切除,慢慢取出黏液瘤。如瘤体过大,则向上、下两端延长房间隔切口,用血管钳夹住瘤蒂;另外,经左房切口轻托瘤体,逐步提拉瘤蒂逐渐取出。在操作过程中,决不能操之过急,用力过大,过度挤压,引起瘤体破碎。取出后应详细检查瘤体是否完整,有无碎裂面。然后仔细探查左、右心房与心室有无多发性肿瘤或破碎的瘤组织遗留,并检查房室瓣是否有损害,测试瓣膜的关闭功能。最后用生理盐
水彻底冲洗心腔。
⑤修补房间隔缺损与缝合切口:左房黏液瘤必须切除瘤蒂周围的房间隔,遗留的心脏自动或电击复跳后,停止体外循环。
磁共振成像电视内镜辅助装置技术的应用:近几年来,人们已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治疗心内疾患获得成功。据某学者报道,他从1995年1月~1997年3月采用电视内镜辅助装置施行3例左房黏液瘤切除术。其方法是通过右前乳房上小切口开胸或右胸骨旁线切口,借助内镜,在股-股体外循环下施行的。心肌保护采取心室诱颤持续冠状动脉灌注或升主动脉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结果3例肿瘤皆通过右房径路完全切除,痊愈出院。他的结论是,微创径路外科技术治疗左房黏液瘤是安全、可行而有效的。因此,该法为心内肿瘤切除提供新途径,尤其是右房黏液瘤切除可避免上、下腔静脉插管的忧虑。
(4)治疗效果:
心脏黏液瘤随着新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绝大多数病例已可在术前确立诊断,因此手术安全性大,切除率高,治愈率亦高。但术后并发症常为死亡原因。阜外医院报道148例,死亡10例,其中4例死因是低心排,2例死于心律失常。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31例(均未涉及到需行瓣膜置换等附加手术),除1例术后昏迷,1周后恢复外,皆痊愈出院。据国外文献报道,大多数左和右房的黏液瘤手术治疗后随访10~15年仍良好,约有1%~5%病例有复发。国内亦有散在的复发病例报道,约占2%。
(二)预后
心房黏液瘤的预后与黏液瘤本身及黏液瘤手术有关。黏液瘤位于心腔内,轻则引起机械性血流障碍,影响房室瓣功能,多数病情急剧进展,可迅速出现心功能不全,药物治疗无效。重则随时可有栓子脱落或阻塞房室瓣口,临床出现动脉栓塞征甚至猝死。黏液瘤手术安全性大,完整切除治愈率较高,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有合并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如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或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等威胁患者生命。即使在手术中由于操作手法过重,也可引起瘤体破碎脱落造成瘤栓。少见黏液瘤切除术后的复发,以及良性黏液瘤发生恶性病变。
心脏黏液瘤预防
1.对心脏黏液瘤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家族性黏液瘤的患者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形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变本病预后的关键。
2.心脏黏液瘤一旦确诊应尽早安排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是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确诊到手术之前这段时间内,患者应尽量减少活动,以防瘤体嵌顿而致猝死。
3.为进一步改善预后,对心脏黏液瘤患者出院指导就特别重要。要提高自我判断病情的能力,确保按时定期随诊,力争早发现术后复发的病例。应让每位患者树立这一观念:这种定期术后随诊对改善预后大有益处,应长期坚持。
心脏黏液瘤一般护理
心脏黏液瘤护理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移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四,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心脏黏液瘤饮食原则
心脏黏液瘤饮食
心脏粘液瘤的食疗方: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移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四,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