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无功能垂体腺瘤

    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垂体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称为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简称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亦称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CIPA)、无内分泌活性腺瘤(endocrineinactive adenoma)或非分泌性垂体腺瘤(nonsecretory pituitary adenoma)。无功能腺瘤占所有垂体腺瘤的25%~30%。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内分泌科
    疾病别称:腺垂体无功能腺瘤综合征;无功能垂体瘤综合征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好发于青壮年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西医手术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30%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0 —— 100000元)
    疾病症状:颅内压增高,抽搐,神志模糊
    相关检查:CT检查,MRI,催乳素
    并发症:尿崩症
    治疗药品:苦参碱氯化钠注射液,甲磺酸溴隐亭片,甲磺酸溴隐亭片
  •   一、发病原因

      无功能垂体腺瘤实际上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它们中的大多数具有分裂功能(多为促性腺激素),只是其分泌功能较低,不引起血激素水平的升高,这类肿瘤称为沉寂性腺瘤(silent adenoma)。有些无功能腺瘤可能确实没有分泌功能,其细胞来源不清,称为裸细胞瘤或无特征细胞腺瘤(null cell adenoma)。

      二、发病机制

      垂体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曾出现过两种学说,即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和下丘脑调控失常学说。现基本统一起来,认为垂体瘤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在起始阶段垂体细胞自身缺陷是起病的主要原因,在促进阶段下丘脑调控失常等因素发挥主要作用。即某一垂体细胞发生突变,导致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然后在内外因素的促进下单克隆的突变细胞不断增殖,逐渐发展为垂体瘤。

       1.垂体瘤细胞自身内在缺陷

    现在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弄清大多数有功能的及无功能腺瘤是单克隆源性的,源于某一单个突变细胞的无限制增殖。发生变异的原因为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已查明的主要癌基因有gsp、gip、ras、hst及PTTG等,抑癌基因有MEN-1、p53、Nm23及CDKN2A等。其中gsp基因在40%的GH瘤、10%的无功能腺瘤、6% ACTH瘤中发现。gsp基因及gip2基因的激活使内源性GTP酶活性受到抑制,于是Gs蛋白及Gi2蛋白的α-亚基持续活化,后两者可分别看成是gsp癌基因和gip2癌基因的产物。这两种癌基因产物可直接引起核转录因子如AP-1、CREB和Pit-l的活化,使激素分泌增多并启动肿瘤生长。此外,癌基因的激活会导致胞内cAMP水平增加,cAMP可刺激cyclin(细胞周期蛋白)DL和3产生cdk2和cdk4,后两者可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cAMP水平增加还可以诱导ras癌基因激活,ras癌基因与cmyc基因协同作用阻止pRb与F 2F结合,因为后两者结合将会使细胞循环周期受阻,阻止两者的结合则加快细胞由G1期进入到S期。

      抑癌基因如MEN-1失活的原因为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13位点(11q13)等位基因的缺失。多种腺垂体肿瘤的发病机制均涉及到抑癌基因P16/CDKN 2A的失活,该基因的CpG岛发生频繁甲基化是导致失活的原因。因此,将来有可能发展一种治疗方法使抑癌基因的CpG岛去甲基化,恢复其抑癌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

      2.旁分泌与自分泌功能紊乱

    下丘脑的促垂体激素和垂体内的旁分泌或自分泌激素可能在垂体瘤形成的促进阶段起一定作用。GHRH有促进GH分泌和GH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分泌GHRH的异位肿瘤可引起垂体GH瘤。植入GHRH基因的动物可导致GH细胞增生,进而诱发垂体瘤。以上均表明GHRH增多可以诱导垂体瘤的形成。某些生长因子如FTH相关肽(PTHrP)、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TGF-α和TGF-β)、IL、IGF-1等在不同垂体瘤中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它们可能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促进垂体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缺乏对于PRL瘤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在正常腺垂体的发育阶段,NGF具有促进泌乳素细胞分化和增殖的作用。在PRL瘤的治疗过程中,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不敏感患者在给予外源性NGF后,由于NGF促进肿瘤细胞进一步分化成为表达D2受体蛋白更多的类似正常泌乳素细胞的细胞,这样就可以改善药物抵抗的程度。

      3.下丘脑调节功能紊乱

    下丘脑抑制因子的作用减弱对肿瘤的发生可能也有促进作用。肾上腺性Cushing综合征患者在作肾上腺切除术后,皮质醇对下丘脑CRH分泌的负反馈抑制减弱,CRH分泌增多,患者很快就发生ACTH腺瘤。慢性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也常发生垂体TSH瘤。这些都足以说明缺乏正常的靶腺激素负反馈机制及随后的下丘脑调节功能紊乱对垂体腺瘤的发生可以起促发作用。

  • 无功能垂体腺瘤一般治疗

      一、治疗

      同其他垂体腺瘤一样,无功能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和内科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治疗为首选,手术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者可加用放射治疗,肿瘤压迫症状不著者可试用内科治疗,如内科治疗效果不佳仍应采取手术治疗。

       1.外科治疗

    是否采用外科治疗常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临床表现。对于压迫症状较明显且瘤体较大者一般推荐外科治疗,成功的手术可有效地解除因肿瘤占位效应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而且手术标本可做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查,这对明确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无症状的微腺瘤则并不推荐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对于存在视野缺损及神经症状者应尽早手术,以防止视交叉和脑神经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目前,多采取经蝶术式,此种术式约可使90%的病例视野缺损获得改善,约60%的病例视力可完全恢复。经蝶手术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垂体功能减退。据Arafah报道,术后GH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性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85%、35%、46%和65%。显然,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术前,说明经蝶手术在恢复腺垂体功能方面是有效的。不过,经蝶手术在改善GH 缺乏方面并无很好的效果,原因可能是GH细胞一经损伤就很难恢复。

      2.放射治疗

    手术切除不完全或术后复发者可作术后放射治疗。有研究表明,术后采用放射治疗者其复发率并不较术后不予放射治疗者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病例选择上的不同。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术后放射治疗对于提高无功能腺瘤的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Katznelson等提出,经蝶手术后的第1年内应每6个月随访1次,以后的5年里应每年随访1次,再以后每2年随访1次,每次随访应做MRI及视野检查,如有肿瘤生长的证据应立即开始放射治疗(或考虑再次经蝶手术)。常规放射治疗的总剂量约为45Gy,每天剂量1.8Gy。放射治疗主要的副作用为垂体功能减退。据Snyder等(1986)报道,放射治疗4~5年后继发性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62%、39%和62%。因此,放射治疗后应定期测定垂体激素及靶腺激素的水平。

      3.内科治疗

    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内科治疗近年取得不少进展,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目前用以治疗的药物主要有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多巴胺增强剂,GnRH激动剂及GnRH拮抗剂也曾试用于临床,但因效果不佳而未能广泛应用。

      (1)奥曲肽:

    研究表明,很多无功能垂体腺瘤含有生长抑素受体,这是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基础。Katznelson等(1992年)用奥曲肽治疗6例α亚单位腺瘤(100µg/次,皮下注射,2次/d),结果3例血清α亚单位水下降,平均下降50%,且其中2例瘤体有缩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人瘤体虽有缩小但血清α亚单位水平并无显著下降,提示奥曲肽具有独立的抗增生效应,这一效应不依赖于它对激素分泌的影响。奥曲肽的疗效与肿瘤的生长抑素受体密度有关,生长抑素受体密度越高则疗效越好。应该承认,对大多数无功能垂体腺瘤来说,奥曲肽并不能使其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奥曲肽对无功能垂体腺瘤无效,因为如不用奥曲肽治疗这些肿瘤将进一步增大。对于极少数起源于GH细胞的无功能腺瘤(即所谓亚临床GH细胞瘤)来说,奥曲肽则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Liuzzi等总结了文献中92例用奥曲肽治疗无功能垂体腺瘤的报道,其中大多数肿瘤体积无变化,只有10例(11%)显示瘤体缩小。极少数病人在奥曲肽治疗后肿瘤反而增大,目前认为,这主要是肿瘤的自然病程决定的,生长抑素受体-G蛋白-效应器偶联异常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受体-G蛋白-效应器耦联异常使得奥曲肽不仅不降低瘤细胞内Ca2 浓度,反而使其升高,从而促进瘤细胞的增生。奥曲肽常用的剂量为150~600µg/d,但也有用至1200µg/d的,其疗程从数月到1年。

      Bruin等(1992年)用1200µg/d的奥曲肽治疗4例无功能腺瘤,结果发现,虽然这些病人的瘤体都没有缩小但却有3例的视野缺损得到改善,而这3例中有1例并不能检出生长抑素受体。这提示,奥曲肽对视网膜、视神经可能具有直接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奥曲肽可调节脑血管舒张功能,因而能使病人的视野缺损得到改善。

      (2)多巴胺激动药:

    有少数无功能腺瘤起源于PRL细胞,从理论上说,多巴胺激动药对这类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起源于促性腺激素细胞的无功能腺瘤来说,多巴胺激动药也具有治疗作用,因为这类肿瘤中相当一部分也含有多巴胺受体。多巴胺激动药中目前应用较广的是溴隐亭。20世纪80年代初的早期报道称,大剂量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无功能腺瘤缩小,平均缩小34%。然而,以后的研究未能证实溴隐亭对无功能腺瘤有如此好的效果。Liuzzi等(1996年)对溴隐亭治疗无功能腺瘤的文献作了研究,发现大多数病人肿瘤体积并无变化,只有约20%的病人瘤体有缩小。应该指出的是,即使对于那些治疗后肿瘤大小无变化的病人来说溴隐亭实际上也发挥了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因为假如没有使用溴隐亭这些病人的肿瘤将进一步增大。溴隐亭的疗效与多巴胺受体的数目有关,多巴胺受体越多则疗效越好。溴隐亭的疗效还与疗程有关,但与剂量关系不大。大剂量溴隐亭(20mg/d甚至更高)并不能提高瘤体缩小的机会,但疗程长者(超过1年)瘤体缩小的比率则增加。溴隐亭也可降低血促性腺激素及其亚单位的水平,这一作用也表现出时间依赖性。溴隐亭还能降低无功能腺瘤患者血PRL水平,同PRL瘤相比溴隐亭对无功能腺瘤的这一作用具有一定的特点:PRL瘤患者血PRL水平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瘤体的显著缩小,而无功能腺瘤患者少有瘤体的缩小。溴隐亭的给药方法和不良反应同PRL瘤,如病人可以耐受,可较长时间给药。不过,如治疗1年仍然无效则不必继续用药。

      既然无功能腺瘤也存在多巴胺受体,何以溴隐亭在缩小瘤体方面不像PRL瘤那样有效呢?原因可能是无功能腺瘤中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很少(常少于5%),而研究表明,分泌功能强的瘤细胞其多巴胺受体较多,因此无功能腺瘤中绝大多数瘤细胞对溴隐亭是不敏感的,溴隐亭虽然能使少数具有一定分泌功能的瘤细胞萎缩,但这并不能使整个肿瘤的体积明显缩小。其次,据Lania等(1995)研究,无功能腺瘤和PRL瘤在受体-G蛋白-效应器耦联方面是不同的,这种耦联异常也使得溴隐亭对无功能腺瘤的抑肿瘤生长作用较弱。

      溴隐亭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视觉功能。由于在肿瘤无明显缩小的病人溴隐亭仍然有改善视野、视力的作用,故有人认为溴隐亭可能对视觉功能具有不依赖于其垂体效应的作用。

      (3)GnRH激动药:

    由于绝大多数无功能腺瘤起源于促性腺激素细胞,而促性腺激素细胞对GnRH的反应存在所谓失敏现象,即长期连续给予GnRH反可抑制促性腺激素细胞,故从理论上说,长效GnRH激动药对无功能腺瘤可能具有治疗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若干学者将一些长效GnRH激动药用于无功能腺瘤的治疗中。总体上说,长效GnRH激动药只对少数患者有效,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使用长效GnRH激动药后血促性腺激素水平持续升高(原因可能是瘤性促性腺激素细胞某种因内在异常而不表现出失敏现象),加之长效GnRH激动药价格昂贵,故目前并不推荐使用。

      (4)GnRH拮抗药:

    短期使用GnRH拮抗药可降低无功能腺瘤患者的血促性腺激素和亚单位水平,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McGrath等(1993年)用GnRH拮抗药Nal GluGnRH治疗5例无功能腺瘤,他们每12小时给患者皮下注射5mg,共12个月,结果用各种精密的技术都未能证明肿瘤有缩小。故目前不主张用GnRH拮抗药治疗无功能腺瘤。

      此外,对于无功能腺瘤伴有的腺垂体功能减退也应给予有效的治疗,少数病人合并尿崩症,亦需给予必要的治疗。

      二、预后

      垂体无功能瘤较易发生出血梗死和垂体卒中。

  • 无功能垂体腺瘤预防

      在一些体积特别大的垂体无功能瘤,手术前有时需要做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明肿瘤与血管之间的关系,避免在手术中损伤血管,发生意外。

  • 无功能垂体腺瘤一般护理

    无功能垂体腺瘤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 无功能垂体腺瘤饮食原则

    无功能垂体腺瘤饮食

      1、忌辛辣、刺激、生冷和难消化食物。

      2、减少脂肪摄入,烹调宜煮、炖、烩为主,不用煎炸。

      3、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鸡蛋清、牛奶、豆制品等。

腺垂体无功能腺瘤综合征;无功能垂体瘤综合征
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垂体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称为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简称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亦称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CIPA)、无内分泌活性腺瘤(endocrineinactive adenoma)或非分泌性垂体腺瘤(nonsecretory pituitary adenoma)。无功能腺瘤占所有垂体腺瘤的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