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

    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系指十二指肠第三部(即横段)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的肠腔梗阻,故又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Wilke综合征及十二指肠淤滞症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胃肠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治 愈 率:75%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疗费用: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疾病症状:疲劳,无力,消瘦
    相关检查:十二指肠钡餐造影,纤维胃镜,纤维胃镜检查
    并发症:脱水,营养不良
    治疗药品: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   一、病因

      十二指肠横段位于腹膜后,是消化道中最固定的部份。它从右至左横行跨越第三腰椎和腹主动脉,十二指肠的远端又被十二指肠悬韧带(Trietz韧带)所固定,其后方为腔静脉、椎体和腹主动脉,其前方被肠系膜根部内的肠系膜上血管神经束所横跨。肠系膜上动脉一般在第一腰椎水平处分出,与主动脉呈30~42°角。如果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变小,肠系膜上动脉即可将十二指肠横部压至椎体或腹主动脉上,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

      引起上述机械性梗阻常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如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呈一狭角,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而将十二指肠的远端固定于较高的位置,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的位置过低,在十二指肠跨越椎体处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脉的异常行走等等。此外,腰椎前凸畸形,十二指肠悬韧带和肠系膜根部邻近淋巴结炎性肿大,消瘦所致肠系膜和后腹膜脂肪减少,内脏下垂等等均可缩小脊椎与肠系膜上动脉近端部份之间的空隙,易使十二指肠遭受压迫。

  • 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一般治疗

      一、治疗

      凡诊断为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者,应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特别在急性发作期给予静脉补充营养、禁食、鼻胃管减压和抗痉挛药物。症状缓解后,可进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逐步改为软食,饭后即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用上述方法治愈的报道日见增多。营养改善和体重增加使腹膜后间隙的脂肪沉积,或可使症状有所改善。

      上述治疗失败后,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①游离十二指肠悬韧带;②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③十二指肠复位术。

      第一种方法收效甚微,仅适於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而造成十二指肠受压的病例,但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第二种方法虽被广泛采用,但效果常不能满意。将横结肠向上翻转后切开横结肠系膜,就可暴露出膨大的十二指肠第三部,取距离十二指肠空肠曲约10~15cm的一段空肠与之作侧侧吻合。最后,将横结肠系膜的切口边缘缝到十二指肠壁上,以防十二指肠空肠的吻合口回缩而形成内疝。

      不宜采用胃空肠吻合术,因不能有效地解除十二指肠淤滞。

      近年来推广十二指肠复位术,尤多应用于儿童患者。手术方法是游离右半结肠和整个“C”型十二指肠袢,包括腹膜后的第三、四部,直达肠系膜血管的压迫处,并松解十二指肠悬韧带,再将十二指肠和空肠在肠系膜血管后方使安置在腹中线的右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切开肠壁,而仅将近侧小肠和结肠回复到在胚胎期尚未转位前的位置。游离十二指肠时需切断血管,注意十二指肠的生机。

  •   一、预防

      本病无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 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一般护理

      一、护理

      1.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忌辛辣刺激食物。

      3.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十二指肠血管性压迫综合征饮食原则

       流质饮食如牛奶,粥类等,少量多餐,逐步改为软食,半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