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栓塞的栓子多来源于心脏。患者常有心脏病史,如心脏瓣膜病、多种原因所致的心房纤维颤动、心肌梗死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胃肠外科,血管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肠系膜,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病因治疗
    治 愈 率:55%-65%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肠麻痹软瘫,恶心,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检查:腹部平片,血管造影
    并发症:肠梗阻,消化道出血
    治疗药品:双嘧达莫片,双嘧达莫片,盐酸倍他司汀片
  •   一、发病原因

      多数栓子来源于心脏,来自风湿性心脏病与慢性心房纤颤的左心房,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或以往心肌梗死后形成的壁栓,心内膜炎,瓣膜疾病或瓣膜置换术后等,也可来自自行脱落的,或是经心血管导管手术操作引起的脱落。偶有原因不明者。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呈锐角分出,本身几乎与主动脉平行,与血流的主流方向一致,因而栓子易进入形成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几乎都发生在其开口原有动脉硬化狭窄处,在某些诱因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失水、心输出量突然减少,或大手术后引起血容量减少等影响下产生。偶也可由夹层主动脉瘤,口服避孕药,医源性损伤而引起。

      二、发病机制

      栓子通常堵塞在肠系膜上动脉自然狭窄部,如在空肠第一支的远端结肠中动脉分支处,或是更远的部分。而血栓形成都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的第1厘米动脉粥样硬化部分。不论是栓子或血栓形成,动脉被堵塞后,远端分支即发生痉挛。受累肠管呈苍白色,处于收缩状态。肠黏膜不耐受缺血,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10min后,肠黏膜的超微结构即有明显改变,缺血1h后,组织学上的改变即很清楚。黏膜下水肿,黏膜坏死脱落。急性缺血的初期,肠平滑肌收缩,其后因缺血而松弛,血管痉挛消失,肠壁血液淤滞,出现发绀、水肿,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至肠腔。缺血后短时间内虽然病理生理改变已很明显,如动脉血流恢复,小肠仍可具有活力,但将有明显的再灌注损伤。缺血继续长时间后,肌肉与浆膜将坏死,并出现腹膜炎,肠管呈紫绀或暗黑色,浆膜呈潮湿样,易破有异味,肠腔内细菌繁殖,毒性产物被吸收,很快因中毒与大量液体丢失而出现休克与代谢性酸中毒。血管闭塞在肠系膜上动脉出口处,可引起Treitz韧带以下全部小肠及右半结肠的缺血坏死。较常见的部位是在结肠中动脉出口以下,也可引起Treitz韧带和回盲瓣之间的大部分小肠坏死。闭塞愈靠近主干远端,受累小肠范围愈小。当轻度缺血得到纠正后,肠黏膜将再生,新生的绒毛形状不正常,有萎缩,并有暂时性的吸收不良,其后渐恢复,部分坏死的肠组织将是瘢痕愈合以后出现小肠节段性狭窄。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一般治疗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西医治疗

     1、治疗

      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人主要并发于心血管疾病,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又会加重心血管疾病,因而应把改善心脏功能和病人全身情况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积极抗休克、抗感染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措施的同时,尽快手术探查,不可顾此失彼。在对病人一般情况及心脏情况予以诊断及处理后,即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如发现有栓塞及血管痉挛时,可经动脉导管灌注罂粟碱,也可灌注溶栓剂如尿激酶、链激酶以溶解栓子,有的报告应用经皮血管腔内气囊成形术者,但效果都不肯定,仅有少数早期病人经治疗后可获得疗效,这些治疗方法虽有发展的前景,但当前仍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特别是病人已出现腹膜刺激症状时则更不宜等待。剖腹探查发现栓塞位于一个分支或主干的远端,肠管缺血的范围不大,并已出现坏死现象时,则可进行部分肠切除吻合术。在切除时至少应包括坏死肠襻上、下端各15cm的正常肠管,同时将已有栓塞的系膜一并予以切除,切除范围不足即可能术后肠管再次坏死,发生吻合口漏。在肠坏死范围小切除后不致影响肠道功能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肠切除的范围。部分点片状肠管的坏死,可缝合坏死上、下端的正常浆肌层,将坏死部位翻入肠腔。但在肠管已发生大面积不可逆性坏死,尽快切除坏死肠襻,减少毒素吸收可能更为有益,范围虽大也只能将坏死肠切除,吻合剩余肠恢复胃肠道的通畅,切除缘必须保证血运良好,以免术后发生瘘。术后按短肠综合征给予积极治疗。

      为了解血液恢复后肠襻的活力,除观察肠管颜色、蠕动及肠系膜缘动脉搏动外,还可用荧光法探测局部有无血液循环。从周围静脉内注射铊荧光素钠后,于暗室中通过紫外线光观察肠管,局部如发黄色荧光则有血循环存在,肠管有活力。应用多普勒(Doppler)超声测定肠系膜血管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他尚有肠肌的肌电测定,99mTc标记白蛋白检测,肠管表面氧检测,以及红外线体积描记图(photo plethysmography)等,但均需有特殊设备与时间。当不能完全肯定肠是否仍有活力,可将肠管纳入腹腔关闭,术后供氧纠正血浆容量,应用强心剂提高心排出量,从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导管灌注血管活性药物,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并在术后24~36h再次剖腹观察肠管情况,当可确定肠管是否存活。再次剖腹应决定于第一次手术结束时而不是在术后再作考虑,术后疼痛、压痛与肠麻痹将掩盖肠坏死的表现。因此,当再次剖腹一经决定必须按时实行,以确保及时处理已坏死的肠管,增加病人的安全性。

     2、预后

      急性肠栓塞病人术后的监测、治疗甚为重要,尿量、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动脉血气分析,水、电解质等的测定如有异常均需及时加以纠正,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手术前后需应用适合的抗生素防治感染。如原已置有动脉导管者可经导管继续给予抗凝药与血管扩张药,并在24h后造影观察血管是否通畅。在未放置导管者,术后宜立即预防再发生栓子与肠系膜血管术后栓塞。也有作者不赞成用肝素以防肠管出血而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这类病人术后宜较长时间应用华法林(warfarin)以减少再次发生栓子。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预后较差,病死率在85%左右,栓塞病人为75%~80%,而血栓形成病人为96%~100%。积极的放射介入与外科治疗可改善预后,再次剖腹观察对减少这类病人的术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积极意义。短肠综合征,再栓塞,肠外瘘,胃肠道出血,局限性肠纤维化狭窄等是术后可发生的并发症。营养支持对保证患者的营养补充,防止负氮平衡,增强免疫功能,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应用。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预防

      治疗原发病(如心脏瓣膜病,多种原因所致的心房纤维颤动,心肌梗死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防治栓子或血栓形成而导致本病发生。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一般护理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饮食原则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饮食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