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1943年Weingarten等首先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发现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或称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ropical eosinophilia),又称Weingarten综合征。其后在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均有发现。本症主要与丝虫感染有关,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青壮年。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呼吸内科,内科
    疾病别称:Weingarten综合征,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低烧,乏力,肺部啰音
    相关检查:肺部检查,胸透,胸部CT
    并发症: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淋巴水肿
    治疗药品:枸橼酸铋钾,枸橼酸钾缓释片
  •   一、病因

      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此症与丝虫感染有密切关系,如绝大部分患者血清对丝虫抗原的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治愈后滴度下降;在典型患者中,肝、肺、淋巴结内均曾找到微丝蚴;用抗丝虫药物治疗本症有良好效果等。一些其他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弓首蛔虫感染也有可能引起本症。

      肺实质有弥漫性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可形成嗜酸性脓肿。有报告提到在肺部病灶中心找到微丝蚴及其残骸。晚期病灶可呈纤维化并造成肺功能损害。

  • 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一般治疗

      海群生(diethylcarbamazine)为本症首选药物,6~8mg/kg/d,分三次口服,持续10~14天,症状常在数天内缓解。其他可选用的药物有左旋咪唑、卡巴砷及亚乙酰拉砷(acetyllarsan)等。血嗜酸粒细胞及X线改变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常比临床症状的消失来得缓慢,约需1~3月。个别病人在治疗初期可有症状加重等现象,可并用数天泼尼松。约20%病例经上述治疗后,数年后又有复发,故有的作者主张以上治疗宜重复2~3次,每一疗程间歇1个月,以防复发。

  •   在丝虫病流行地区,要做好防蚊措施。

      (1)防蚊灭蚊

      切断传播的途径,消灭蚊虫孳生地。在多蚊季节最好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注意要涂抹防蚊油、驱蚊灵及其它驱避剂等在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棉线浸渍701防蚊油制成的防蚊网。

      (2)普查普治

      在夏季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既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杜绝传染源。冬季对微丝蚴阳性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丝虫病史和体征者进行普治。

      (3)流行病学监测

      加强对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注意:

      ①对原阳性病人进行复查复治;对以往未检者进行补查补治;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现病人,及时治疗直至转阴。

      ②加强对血检阳性户的蚊媒监测,发现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户为中心,向周围人群扩大查血和灭蚊,以清除疫点,防止继续传播。

      (4)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公斤食盐中掺入海群生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

  • 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一般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 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饮食原则

      1、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清淡有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辛辣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Weingarten综合征,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1943年Weingarten等首先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发现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或称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ropical eosinophilia),又称Weingarten综合征。其后在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均有发现。本症主要与丝虫感染有关,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青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