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空肠、回肠憩室

    空肠憩室比回肠多见,常在Treitz韧带附近,可单发,但常为多发。如为多发,在下部肠道其数目逐渐减少,体积也较小,有时仅为很小的突出。但在回肠末段又不少见。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60~80岁体弱老者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治 愈 率:75%
    治疗周期:3-6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疾病症状:脓肿,低蛋白血症,肠子胀气
    相关检查:口服法小肠造影,小肠造影,小肠镜
    并发症:肠梗阻,消化道出血
    治疗药品:琥乙红霉素片,维生素B1
  •   一、发病原因

      空肠憩室常为获得性,与腹内压增加有关。通常伴有小肠运动的改变,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内脏病和神经病变,可导致小肠平滑肌萎缩和纤维化,从而使肠壁囊性扩张,从薄弱的肌层疝入黏膜下层。内脏神经病变引起小肠动力失调,致肠腔内高压,在大血管进入肌层薄弱处疝入而产生憩室,有时造成麻痹性肠梗阻。Krishnamurthy(1983)曾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患者空、回肠肌层内肌细胞数量减少且退行变或纤维性变,有的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和触突也呈退行性改变,故提出本病可能是系统性肌硬化症在小肠的表现。

      二、发病机制

      小肠憩室有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憩室包括肠壁各层,如先天性憩室、炎症粘连牵引形成的憩室;假性憩室仅包括黏膜和黏膜下层,是黏膜通过肌层某个薄弱点(如营养血管贯穿肠壁处)向外突出而形成。一般认为和肠内压的异常升高有关,如暂时性肠梗阻、便秘、肠痉挛都可使肠内压增加;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小肠的不协调蠕动促使发病。

      憩室好发于上段空肠,少数在回肠。正常空肠上段的终末血管粗大,肠系膜缘血管进入处的肠壁结构较薄弱,容易成为憩室的好发部位。憩室可为单发,更多是多发性,多个憩室集中于某段空肠,偶有散在分布于全小肠。多发性憩室数目由2~40个不等;直径由数毫米到数厘米。憩室均沿小肠系膜侧肠壁终末血管区分布,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的袋状结构向肠壁外膨出,并以宽径或窄径基底部向肠腔开口。不含肌层的憩室壁较薄弱,小的憩室隐匿于两叶肠系膜内,手术中易被遗漏。含多发憩室的肠管常呈扩张和肥大,造成该肠管动力功能障碍而表现为假性肠梗阻。空肠憩室症常伴发其他消化道憩室如食管、胃、十二指肠和结肠,伴发结肠憩室尤为多见,有报道空肠憩室中44%~50%病例并存结肠憩室,因此空肠憩室患者手术时应探查全消化道以防遗漏并存的憩室。

  • 空肠、回肠憩室一般治疗

      一、治疗

      小肠憩室如很小,无症状,不需治疗。如合并有脂肪泻或贫血,可先用维生素B12及口服抗生素治疗,如药物无效或有憩室炎穿孔、出血、梗阻等合并症时,均需手术治疗,切除憩室。如仅将憩室内翻,日后可发生肠套叠,现已很少采用。单发的小憩室可仅行憩室切除术,但手术时常需将憩室连同局部小肠一并切除。术中所见的憩室常比X线造影发现的多,如为多发憩室散在于小肠各部不可能广泛切除时,则只能将含有大憩室的肠段切除,小的憩室不予处理。小肠切除50%,而回肠末段和回盲瓣均保留,不致发生营养障碍。

      二、预后

      尽管憩室病的发病率很高,但常无并发症。发生憩室炎或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中有10%~20%其预后不良。大多数急性憩室炎或憩室出血的发作呈自限性且经内科治疗有效;但预后与年龄有关,在年龄很大的老年人中,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相当高。

  •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 空肠、回肠憩室一般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 空肠、回肠憩室饮食原则

      1、空肠、回肠憩室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上应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类等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大枣、芝麻。另外,虚证防治食品还有木耳、山药、香菜、韭菜、茄子、芡实、菱、藕、茴香、荔枝、鸡、羊肉、无花果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