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麦胶性肠病

    麦胶性肠病(gluten-induced enteropathy)又称乳糜泻(coeliac disease)、非热带性脂肪泻(nontropic sprue),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国内很少见。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生本病的人数在增多。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内科
    疾病别称: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女性儿童与青年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1-3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疾病症状:骨痛,肚子疼,出血倾向
    相关检查:内镜检查,叶酸,木糖测定
    并发症:口炎,口角炎,脚气病
    治疗药品:加味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
  •   一、发病原因

      Dicke首先注意患本病的人多吃面食,如不进面食,症状即可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其后Rubin证实了这一观点。Rubin将麦粉注入静止期病人空肠中,可以引起症状,同时发现肠黏膜有病理改变。

      麦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含有10%~15%的麦胶(gluten面筋),麦胶可被酒精分解为麦胶蛋白(gliadin)及麦谷蛋白(glutinen)。前者系30~75kD的多肽,用电泳法可将其分为α-、β-、γ-及ω-4个部分,α-部分证实有毒性,而后3种尚不肯定。

      二、发病机制

      关于麦胶蛋白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1.遗传学说 很明显本病与遗传有关,因为亲属之间的发病率远高于对照人群,同胞兄弟之间HLA的一致性为30%,孪生兄弟之间可高达90%,HLA-B8及HLADR3在美国及北欧本病高发区阳性率为60%~90%。最近又发现HLA DQω2的阳性率可达90%。

      2.免疫学说 病人小肠黏膜固有层及表层细胞间主要是TCD8淋巴细胞较正常人增多2~6倍,这些细胞可分泌细胞毒素如干扰素等调控细胞间HLA抗原以损伤细胞。此外免疫球蛋白IgA增高,血浆中抗麦胶蛋白的IgA及IgG抗体增多。肠腔分泌物中有60%可以发现抗脂肪泻抗体。此外麦胶蛋白含有8个氨基酸的序列与人肠道腺病毒的EIB蛋白的序列相同,因而两者有共同抗原性。临床上血清学也证实本病病人在病前有过腺病毒(Ad-12)感染的百分率很高。因此服麦胶蛋白后数小时即出现过敏反应发生腹泻。

      3.酶缺乏学说 正常小肠黏膜层中有一种特殊的多肽水解酶。可以水解麦胶蛋白使其分解成更小的分子而失去毒性。当病人发病时此酶减少,但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后此酶即恢复正常,再患病时又可减少,因此两者的因果关系尚难肯定,须进一步研究。

      主要病理变化位于小肠黏膜,可用小肠镜获取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也可用小肠黏膜活检器获得。活体镜检可见绒毛变形变平;光镜下无可辨绒毛结构,隐窝肥厚、分支,可见核分裂像增多,基底膜有片状增厚。黏膜内炎细胞浸润,上皮层主要是淋巴细胞。偶尔可见嗜酸细胞,不见浆细胞,与正常小肠黏膜不一样的是这些细胞位于吸收细胞核水平以下,较分散,在固有层主要是浆细胞的浸润。随着病变的进展。继之而来的是肠黏膜细胞中的酶分泌减少,如二糖酶、二肽酶、脂酶及非特异性磷酸酶和脱氢酶。肠液及分泌物也均减少。此外,肠道激素如缩胆囊素也分泌减少。由上可以看出小肠吸收面积和吸收功能均减低,而且酶的活性低下对食物消化功能也减低。激素减少又影响运动和分泌功能。所以病人每天除丢失大量脂肪、蛋白、糖之外还要丢失水分和盐类(Na、K、Ca、Mg),以致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 麦胶性肠病一般治疗

     一、麦胶性肠病西医治疗

      确定诊断后,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替补疗法,以饮食疗法最为重要。

      1、饮食治疗

    避免食用含麦胶饮食(如各种麦类),如将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可食用。原则上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无刺激性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2、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补充各种维生素A、B族、C、D、K及叶酸。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必要时可输人体白蛋白或输血。

      3、肾上腺皮质激素

    危重病例可静脉滴注ACTH,或可口服强的松或强的松龙。有时能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常复发,且长期应用有水、钠潴留,加重低钾及骨质疏松。

    麦胶性肠病辨证论治

    二、麦胶性肠病中医治疗

      中药方剂(一)

      辨证:脾肾不足,湿热内蕴。

      治法:清利湿热,健脾益肾。

      方名:飞廉分清汤。

      组成:飞廉草50克,匾蓄30克,凤尾草15克,茯苓15克,菟线子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二)

      辨证:脾肾气虚。

      治法:健脾固肾。

      方名:加味治浊固本汤。

      组成:萆15克,菟丝子15克,益智仁10克,石菖蒲5克,芡实30克,莲须30克,白鸡冠花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三)

      辨证:脾肾亏虚,精微下泄,清浊相混。

      加味健脾补肾固精汤治法:健脾,补肾,固精。

      方名:加味健脾补肾固精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金樱子15克,益智仁15克,莲须30克,薏米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剂为1疗程(同时口服来滴灵,每日3次,每次0.4克)。

      饮食与调摄:

      1.饮食宜清淡,如:米粥、红枣糯米粥、面条、面包等,其他:蔬菜、蘑菇、莲子、木耳、山药等,水果如哈密瓜、西瓜、梨、苹果、椰子、菠萝等可适量食用,对脾阳虚、肾阳虚、寒湿者诸多水果则不宜,唯橘类尚可食用,配合姜枣之剂茶饮更佳。

      2.避免过食辛(腥)辣、油腻及豆制品。

      3.避免过度疲劳,多休息,勿劳累。

  • 麦胶性肠病预防

      本病与进食麦粉关系密切,故对本病的易感人群,应该尽量减少进食麦粉。

  • 麦胶性肠病一般护理

     麦胶性肠病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 麦胶性肠病饮食原则

    麦胶性肠病饮食

      (一)饮食疗法

    最关键的问题是避免含麦胶饮食如各种麦类如大麦、小麦、燕麦及裸麦等。如将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并无“毒性”,病人可以食用。玉米及大米、藜麦、豆类、土豆、红薯等制品可以食用,水果、肉类及牛奶不限。经过饮食治疗,一般3~6周症状开始明显好转,腹泻减少体重增加。饮食疗法常持续0.5~-年,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者常死于癌、神经系统合并症及空肠回肠溃疡。

      (二)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补充各种维生素A、B族、C、D、K及叶酸。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必要时可输人体白蛋白或输血。

      <P

乳糜泻,非热带性脂肪泻
麦胶性肠病(gluten-induced enteropathy)又称乳糜泻(coeliac disease)、非热带性脂肪泻(nontropic sprue),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发病率较高,国内很少见。男女之比为1∶1.3~2.0,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生本病的人数在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