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中青年患者多继发于马方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结缔组织疾病。一组47例患者及其179位一级亲属研究表明,本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近来认为老年黏液样变性心瓣膜病是一种随增龄而发生的退行性、非特异性、非炎症性病变,属于一种原发性改变。其病因尚不清楚,是老年人二尖瓣脱垂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瓣膜和腱索的黏液样变性,主要累及二尖瓣的后叶,其次是三尖瓣的前叶及主动脉瓣的右冠瓣。外观病变瓣叶类似于一部降落伞,表面呈珍珠样白色不透明状,切开瓣叶可见明显的黏液样变性,以腱索附着瓣叶处最明显。目前认为这种黏液样物质是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酸性黏多糖。瓣膜黏液样变性后,其海绵层黏液样物质明显增多,使瓣叶体积增大,形成过长、过宽、过厚的大瓣膜,有时二尖瓣后叶可增至前叶的2倍;而瓣叶的纤维层萎缩变薄,其连续性中断,或被黏液样物质所取代,整个瓣叶因失去支架作用而呈松软状态,有松软瓣膜综合征(Floppy valve syndrome)之称。瓣叶黏液样变性向下扩展到腱索,使其长度延长、强度减弱、容易断裂。瓣环也因同样病变而影响正常收缩力。当心室收缩时,在压力作用下,过大的二尖瓣或三尖瓣向心房膨隆或翻转,若同时伴有腱索变长、牵拉力减弱,导致二尖瓣或三尖瓣脱垂加重。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向左室流出道膨隆或翻转,导致主动脉瓣脱垂,20%~75%的患者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黏液样变性的瓣叶可发生溃疡和非感染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易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腱索断裂可引起急性瓣膜关闭不全,导致顽固性心衰和死亡。心瓣膜黏液样变性因血管和炎性细胞缺如、且无钙化,有别于风湿性心瓣膜炎。
老年人黏液性瓣膜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治疗,但需随访。对于无症状无并发症者只是说明病情,解除顾虑,但有杂音者在进行拔牙、膀胱镜等诊疗操作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有症状无心衰者可用β-受体阻滞药,对胸痛和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一般用普萘洛尔比其他β-受体阻滞药的疗效要好,若有抑郁和乏力者不宜用普萘洛尔,用阿替洛尔同样有效。长期用β阻滞药因只阻断β受体而α受体相对占优势可诱发冠脉痉挛,故β-受体阻滞药可与α-受体阻滞药合用或使用钙拮抗药。硝酸盐类疗效不佳,且减轻左室容积,加重二尖瓣脱垂,应慎用。在房颤和心衰时,用抗凝剂防止体循环栓塞。维生素C是赖氨酸和脯氨酸羟基化形成胶原所必需的物质,可作为辅助用药。如伴有明显的瓣膜反流和顽固性心衰,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瓣膜置换术,但老年人需慎重考虑。
(二)预后
单个瓣膜受累多数预后良好,因为轻度二尖瓣反流通常不发生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远期预后取决于有无并发症。联合瓣膜脱垂预后较差。
老年人黏液性瓣膜病一般护理
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药可诱发冠状动痉挛,应慎用。
老年人黏液性瓣膜病饮食原则
老年人黏液性瓣膜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