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ARF可发生于各科疾病的过程中,其病因多种多样,通常可分为肾血流量急剧下降(肾前性ARF,prerenal ARF)、各种肾疾病(肾实质性ARF,intrinsic ARF)和尿路梗阻(肾后性ARF,postrenal ARF)三大类。临床上最常见的ARF类型是由于肾缺血和(或)肾毒性损害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有时可有不同类型同时存在。本章将重点阐述ATN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
二、发病机制
ARF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是肾血流动力学改变、肾毒素或肾缺血-再灌注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以及上皮细胞脱落、管型形成导致肾小管腔阻塞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肾内、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异常是ATN的始动因素,其主要特点是肾血浆流量下降、肾内血流的重新分布,表现为肾皮质血流量减少和肾髓质充血。导致肾内血管阻力增高的主要因素是内皮源性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与舒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的产生及作用平衡失调。肾交感神经兴奋、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前列腺素类物质等可能也部分参与其调节过程。肾小管管球反馈功能失调可加重肾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缺血、缺氧、肾毒性物质以及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等均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这些细胞生物学的变化是造成ARF时肾小管结构与功能损伤的基础。若这些代谢和功能紊乱持续存在,则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坏死脱落、形成管型,造成肾小管腔阻塞及肾小管液反漏至肾间质,进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低。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完成是临床上病人肾功能恢复的基础。肾小管上皮细胞修复在损伤早期即可开始,受到可逆性损伤或尚未被损伤的细胞首先发生细胞表型转化(即去分化),在局部产生的多种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增殖或凋亡反应,最终可通过细胞分化、移行、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恢复肾小管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ARF病人的临床预后取决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与修复过程动态平衡的最终结果。
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少尿期治疗
少尿期的治疗重点在于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合并症。
(1)治疗原发基础病因。
(2)营养疗法:
尽可能通过胃肠道补充营养。早期应严格控制蛋白质入量,优质蛋白质0.6g/(kg·d),适度补充氨基酸或葡萄糖液,以保证每天每公斤体重126~188kJ(35~45kcal)热量。对伴有高分解状态的病人应加强营养支持,蛋白质入量可增加至1.0g/(kg·d),并可酌情予以胃肠道、静脉补充或全静脉营养补液。
(3)维持水、钠平衡:
应严格计算24h液体出入量。补液时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透析治疗的病人可适当放宽液体入量。少尿期应严密监测病人的体重、血钠和中心静脉压。如每天体重减轻0.3~0.5kg、血钠和中心静脉压正常时,可认为补液量适当;限水过度或补液不足可能加重肾缺血性损伤,补液过多则可能导致急性肺水肿或脑水肿等合并症发生。
(4)高钾血症的处理:
最为有效的疗法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由于其可为急性致死的高危因素,故应在准备透析前先予紧急处理。
(5)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一般病人只要补充足够热量、饮食得当,代谢性酸中毒并不严重。在高分解状态时代谢性酸中毒程度较重,并可加重高钾血症,需及时治疗。应监测血气分析变化。
(6)积极控制感染和其他合并症:
常见并发肺部、尿路和胆道等部位的感染,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无肾毒性的抗生素治疗。对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等其他合并症给予积极处理。
(7)透析疗法:
透析疗法是抢救急性肾衰的最有效措施,早期透析可使患者度过少尿期、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对纠正氮质血症、高钾血症,水中毒所致的肺水肿、脑水肿及高血压,纠正酸中毒和改善症状均有显效。
透析方式通常不限,常选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对有高分解状态、近期腹部手术或呼吸困难者通常选用血液透析。而对老年、心血管功能不稳定、有活动性创伤或出血、血管通路建立困难者通常选用腹膜透析。对不适宜做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者,可选做连续性肾替代疗法,其中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及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脱水效果好;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加透析疗法(CAVHD或CVVHD)对高钾血症明显或尿素氮升高速度快者还可有效清除毒素。连续性肾替代疗法采用高效能小型透析装置,直接通过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床旁操作,特别适用于对急性肾衰和多脏器衰竭病人的抢救。
2.多尿期治疗
治疗重点仍为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合并症。补充液体量一般控制在少于出量500~1000ml,并尽可能通过胃肠道补液。有利于缩短多尿期。应监测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卧床病人应注意防治感染。对透析治疗的病人,在多尿期开始应继续透析,保持尿素氮<17.8mmol/L(50mg/dl)及血肌酐稳定在354μmol/L(4mg/dl)以下,多尿期1周左右可见血尿素氮、血肌酐逐渐降至接近于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改善,此时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可逐渐增加,并逐渐减少透析次数直至停透。
3.恢复期治疗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应避免使用对肾有损伤的药物,每1~2个月复查肾功能1次,直至肾功能完全恢复。
近年来关于应用腺嘌呤核苷酸类药物、氧自由基清除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防治肾小管损伤以及应用各种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细胞损伤修复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确切效果尚有待于临床循证医学资料证实。
二、预后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死率高达50%左右。影响预后的因素为:①原发性疾病;②患者年龄及原有慢性疾病存在;③肾功能减退的严重程度;④是否早期诊断和早期透析治疗;⑤是否存在并发症和多脏器衰竭等。随着透析疗法的不断进步和早期预防性透析的开展,直接死于急性肾衰者已较少,其主要死因为原发病和并发症,尤其是多脏器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病人的远期预后大多良好,肾功能可恢复正常而存活。仅5%以下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见于老年患者、原有肾疾病、病变严重而治疗不及时者。
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预防
目前尚不能做到有把握地防止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但在易感人群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对防止其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控制原发病或致病因素(如缺血、创伤和感染等)、在易感人群中合理应用各类药物和造影剂,及时解除血管病变等。密切监测易感人群肾功能、尿量及尿酶等指标的变化,早期诊断急性肾小管损伤并予以及时处理,有助于预防ATN发生。
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般护理
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
一、患者饮食有宜忌。对急性肾衰竭患者应给予高热能、高维生素、低盐、低蛋白、易消化的饮食,且应避免食用含钾过高的食物,防止高血钾的发生。
二、卧床休息要保证。对于昏迷患者要采取保护措施,保证其卧床休息,并注意防止坠床。患者在恢复期间可适当活动。应用药物要及时。在应用各种必需药物时,要做到及时准确,且要密切观察治疗效果。注意禁用对肾脏有毒的药物。
三、口讲卫生要注意。对患者还要加强口腔护理,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腔溃烂及口腔炎。同时防止皮肤感染。
四、保证患者卧床休息 休息时期视病情而定,一般少尿期、多尿期均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适当活动。
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体温、呼吸、脉搏、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以心力衰竭、心律紊乱、感染、惊厥为主要死亡原因,应及时发现其早期表现,并随时与医生联系。
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饮食原则
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饮食
严格控制盐。根据病情的不同,应不食盐或少食盐,忌食咸菜、胯腊制品。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胡椒、辣椒、咖哩、香料、芥末等对肾脏有刺激作用的食物应禁用。
忌台高脂肪食物。不宜摄入肥肉、蛋黄、动物肝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
忌台植物蛋白质。不宣食用黄豆、豆浆、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