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二)发病机制
1.缺血机制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一种主观感觉,由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所致。同样,SMI也是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的结果。在SMI中,52%的患者发生于日常生活中,33.5%发生于睡眠时,14.5%发生于剧烈运动中。因此,单纯用冠脉供血减少或心肌耗氧增加均难以解释。在静息状态下,只有冠脉狭窄90%以上才会引起冠脉供血减少,加在运动和紧张情况下,冠脉狭窄50%以上就有冠脉血流减少,而且狭窄的长度对冠脉血流减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SMI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比发作前分别增加13次/min和22次/min,其增加幅度均小于次极量运动试验的心率水平,提示日常生活中轻微的体力活动和休息时发生的心肌缺血与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机制存在某些差异。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是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而冠脉固定性狭窄不能相应增加心肌供血所致。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肌缺血除了心肌耗氧量轻度上升外,主要是冠脉供血减少。SMI发作有时间节律性,午前发病因发作前心率和血压升高,可能是心肌耗氧增加起重要作用,而傍晚至夜间发病则冠脉痉挛比心肌耗氧上升更重要。
2.无痛机制
(1)血浆内啡肽升高:内啡肽是一种很强的镇痛物质,主要由唾液腺分泌。现已发现SMI患者血浆β-内啡肽浓度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者升高,若用内啡肽拮抗药(Maloxone)可使SMI患者产生缺血症状。这说明血浆内啡肽浓度增加导致痛阈值升高是引起心肌缺血无痛的原因之一。
(2)缺血程度较轻:心肌缺血后相继出现生化(钾丢失、乳酸堆积)、机械(先舒张功能减退,后收缩功能减退)、心电(S-T段降低)和临床(心绞痛)等一系列改变,心绞痛则是心缺血出现最晚的表现。若心肌缺血的范围小、程度轻及持续时间短,缺血心肌所释放的缓激肽、前列腺素及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值而表现无症状。
(3)疼痛警报系统损害:机体存在保护性疼痛警报系统,心肌缺血时产生疼痛,提醒患者减少或停止活动,并及时就诊服药,从而保护心脏免于发生进一步的缺血损害。老年人、大面积心肌梗死、广泛的冠脉病变、糖尿病等,容易引起疼痛警报系统的损害,降低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使心肌缺血病变不知不觉地发展,直至致命的一次发作。
3.心肌缺血的代偿调节
(1)心肌挫抑:心肌挫抑是指心肌短时间缺血而未发生坏死,但所引起的结构、代谢和功能改变在再灌注后数小时至数天才能恢复。心肌挫抑可以是心肌缺血的结果,也可能是一种代偿保护机制。它的产生主要与氧自由基及钙负荷过重有关。
(2)冬眠心肌:这是一种心肌保护或代偿机制。慢性心肌缺血的血流减少不严重,而有持续较长时间的供氧减少,心肌耗氧也相应减少,在低水平上维持心肌代谢平衡,继之缓慢引起心肌功能减退,但冠脉再灌注后可完全恢复。
通过上述心肌缺血的代偿调节反应,使心肌的代谢和功能明显降低,结果就会使缺血的频率和程度降低,心绞痛减少,而表现为以SMI为主。研究表明心绞痛缺血发作时,心肌血供减少,心脏做功(心率×收缩压)明显增加;而SMI发作时,只表现为局部心肌灌注降低,心率血压乘积无明显增加。总之,心肌缺血的代偿调节也可能是SMI发生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一般治疗
(一)治疗
对冠心病的治疗要树立心肌缺血总负荷的概念,只要有心肌缺血,无论有无症状,均应积极治疗。目的在于消除心肌缺血而不是限于缓解症状。治疗措施可从减少心肌耗氧和解除冠脉痉挛两方面加以考虑。
1.控制易患因素 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凝状态及高脂血症,戒烟酒,合理饮食,对防治SMI是至关重要的。
2.抗心肌缺血药物 治疗心绞痛的各种药物对SMI都有效。β阻滞药对心肌耗氧增加(发作前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所致的SMI最有效,尤其是控制午前发病者疗效更突出。扩血管剂对冠脉痉挛所致者有较好的效果。在钙拮抗药中,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因作用时间短和增加心率,疗效较差,多用地尔硫卓(硫氮唑酮)和氨氯地平。硝酸盐类对SMI很有效,但易发生耐受性,主张用硝酸盐类不过夜,以保证数小时的无硝酸盐类的间歇期。由于老年人SMI在夜间发作也有一定的频变,可以白天用硝酸盐类,晚间用钙拮抗药。若由心肌耗氧增加和冠脉痉挛所致的混合性心肌缺血者应联合用药,如氨氯地平和阿替洛尔合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用药。SMI高峰多发生于晨起后数小时内,短效制剂应在病人晨醒后立即服用,长效制剂应在晚上临睡前使用,有利于控制SMI的发作。
3.介入手术治疗 药物疗效欠佳者应行冠脉造影,了解病变程度和范围,以便选择冠脉搭桥术,冠脉成形术或其他方法治疗。
(二)预后
1.SMI预后与心绞痛相似 SMI由于无自觉症状,不能得到及时识别和治疗,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随访研究表明,普通人群患SMI(Ⅰ型)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5.7%~22.8%、心性死亡为5.8%~8.1%,而无SMI组分别为2.7%~2.9%和0.8%~2%,SMI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5.7和4.1。心肌梗死后发生SMI(Ⅱ型)的1年病死率为27%,而心肌梗死后无SMI者仅占2.1%。不稳定性心绞痛伴SMI(Ⅲ型)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6%,需行冠脉搭桥者占27%,而无SMI者分别为3%和9%。这些事实说明,无论何种人群的SMI预后都比无SMI者差,应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另有研究表明,SMI病死率为27%,而心绞痛组为26%;心肌梗死伴SMI者病死率为24%,伴心绞痛者为23%;说明SMI的预后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相似,甚至更严重。
2.SMI预后的影响因素 心肌缺血的预后与有无症状无关,而主要取决于下述因素。
(1)心肌缺血持续时间:24h心肌缺血持续时间≥60min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4.1%、心性死亡为9.3%,而<60min者分别为7.4%和1.9%。以无SMI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相对危险度为1,SMI则分别为5.5和6.6,其中<60min者分别为2.6和2.4,≥60min者分别为8.3和4.6,说明心肌缺血≥60min是影响SMI预后的重要指标。
(2)左心功能:在SMI中,左心功能不全者比心功能正常者差。Ⅱ型SMI伴左心功能不全者年病死率为5%~6%。
(3)冠脉病变:左冠脉主干病变、3支病变、低运动量诱发心肌缺血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4)类型:Ⅱ、Ⅲ型SMI预后比Ⅰ型差。心肌梗死后伴SMI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属于高危人群,故心肌梗死恢复期应做动态心电图和负荷试验,以便估计预后。不稳定性心绞痛伴SMI同样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即使治疗后症状缓解,只要有SMI存在,1个月内并发症明显增多,是近期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1.预防首先要制止易患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2.合理膳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
3.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改善心功能。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饮食原则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