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脑血管本身疾病(30%):
脑动脉硬化,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多见,除本身可以引起血管壁的改变外,还可使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当颈内动脉颅外狭窄达到正常管腔的50%以上,全身有血压下降时,就可发生CWSI。
2.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25%):
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循环低血压及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引起CWSI,且常为多发,常见原因有:心脏外科手术;各种其他外科手术中失血过多;各种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各种原因的休克,晕厥;心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自发性波动性低血压症等,这些原因使血压降低,血流变慢,导致远端血管血流减少,使脑组织梗死。
3.微栓塞(25%):
有报道CWSI伴有软脑膜动脉内栓子而使血管闭塞,并推测栓塞可能是本病的另一病因,这些微栓子通常进入远端血管,常在脑表面血管,以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之间的脑皮质分水岭区多见,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是重要的栓子来源。
二、发病机制
脑动脉血管壁病变是脑血栓形成的基础,管壁粥样硬化变性或炎症改变均可使动脉内膜粗糙,管腔狭窄,血液中有形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尤其是血小板易黏附在内膜病变部位;黏附聚集的血小板,又可释放出花生四烯酸,5羟色胺,ADP等多种具有使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收缩物质,可加速血小板的再聚集,并形成动脉壁血栓,血栓逐渐扩大,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而致脑梗死,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如因血液成分变化引起血液黏度增高,因代谢障碍造成高脂血症,异常蛋白质血症和因心血管功能障碍而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也都会促使血栓形成。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如侧支循环供血充分,可不出现症状或只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如侧支循环供血不良,则症状严重,血栓一般在数小时内即可形成,形成后可顺行性或逆行性发展,从而使更多的分支闭塞,血栓又可在几天内自行溶解,栓子可破碎流入远端血管或阻塞其分支。
1.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
(1)好发部位:在动脉分叉和弯曲部,如颈动脉窦区,颈动脉虹吸部,脑底动脉下,大脑前,中,后动脉近端,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2)动脉壁因局部粥样硬化病变而膨出,即形成梭形动脉瘤。
(3)动脉硬化的血管壁早期显示不规则的淡黄色类脂质的斑块,晚期为灰白色增生的纤维组织斑块。
(4)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可使动脉拉长,迂曲甚至形成扭结,或在动脉内壁形成溃疡性斑块,出血或坏死。
2.脑血栓形成后改变
(1)由于血栓形成后血流受阻或中断,如侧支循环不能代偿供血,则受累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软化和坏死,此软化坏死灶也可以是多发的,如病灶在深部的白质,多为缺血性梗死;在皮质由于血管比白质丰富,常为出血性梗死。
(2)由于局部CO2蓄积,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在软化坏死灶周围可出现脑水肿。
(3)坏死软化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后,可遗留胶质瘢痕,大的软化灶可形成囊腔。
老年人分水岭脑梗死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同脑血栓形成治疗。
2.应对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如低血压及心脏疾患进行治疗。CWSI经过治疗后,预后良好,大多数能恢复,后遗症较少而且轻。少数病例亦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
3.康复治疗
(1)防治老年人低血压,尤其发烧、腹泻、输液反应及心脏病等情况,必要时立即补液、扩容,以维持好血压。
(2)加强计算力、记忆力、言语及肢体等功能训练。
(3)高压氧治疗。
(4)电疗、针灸、按摩、理疗。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后遗症较少,个别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
预防本病主要措施在于积极控制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那些高危因素,如已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更应积极治疗,以预防发展成脑梗死。
老年人分水岭脑梗死一般护理
①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②护理人员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入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老年人分水岭脑梗死饮食原则
宜吃食物:
芦笋:含有多种甙类化合物,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对心脏病、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红薯:具有消除活性氧作用,活性氧可诱发动脉硬化。
卷心菜:能使胆固醇转化为酶后排出。
芹菜:嫩芹菜捣汁加蜂蜜,可防高血压。
芹菜连根与糯米同煮稀粥,治疗冠心病。
芥菜: 煮粥可以高免疫力,冲茶降压。
大白菜:含微量元素硒---是心脏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大蒜: 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浓度,延缓血管硬化,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动脉硬化减轻,预防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