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老年人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红细胞过早地破坏,其速度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时出现的贫血。由于红细胞本身的异常,以致容易被破坏,发生溶血;或者红细胞本身无异常,而由于溶血因子的作用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作用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血液科,老年科
    疾病别称:老年溶血性贫血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青壮年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85%以上。
    治疗周期:4-6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疾病症状:淋巴结肿大,免疫性溶血,红细胞体积增大
    相关检查:异常红细胞形态,织网红细胞计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
    并发症:黄疸
    治疗药品:维生素E软胶囊,硫唑嘌呤片,叶酸片
  •   一、发病原因

      溶血的原因有:由于红细胞本身的异常,以致容易被破坏,发生溶血;或者红细胞本身无异常,而由于溶血因子的作用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超过骨髓造血功能的代偿作用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

      由于老年人常有的淋巴增生性疾病(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等)、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舍格伦综合征等),导致机体内免疫功能失调,对自身红细胞失去识别能力,从而产生异常的自身抗体,这类自身抗体可为IgG、IgA、IgM或C3。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时所需的温度又可分为温抗体型(以IgG为主,IgM、IgA罕见,于37℃时作用最活跃)及冷抗体型(主要为IgM,20%时作用最活跃)为不完全抗体。这种不完全抗体吸附在红细胞膜上,可以改变红细胞膜的性能,使红细胞成为球形,容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而破坏,为血管外溶血。老年人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属此种形式。

      药物诱导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有多种。老年人的药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为:

      1.自身抗体机制 以a-甲基多巴为代表,一般认为是由于a-甲基多巴类药物使T抑制细胞减少导致自身免疫功能异常。这类患者的红细胞表面被覆的抗体多为IgG抗体,约10%患者的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可为阳性,且持续时间较久(3~6个月)。这类溶血性贫血仅发生于0.5%服药的患者,起病缓慢,服药后3~4个月后才出现,症状较轻,且有自限倾向,停药后血象可恢复,少数人需要类固醇治疗。引起这类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药物除a-甲基多巴外,还有左旋多巴、普鲁卡因胺、甲芬那酸及氯氮等。

      2.半抗原机制 半抗原指分子量<10KD的抗原。这类抗原一般不能诱导免疫反应,当患者静脉注射一些免疫源性药物,如静脉注射大剂量(每天用量超过100万U)青霉素,持续1周以上时,青霉素能作为半抗原与正常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牢固地结合产生IgG抗体。这种抗体只破坏有青霉素结合的红细胞,贫血大多是轻度~中度,极少患者用药时间过长亦可发生血管内溶血及血红蛋白尿,可有严重的贫血。在用青霉素治疗期间,患者的直接Coombs试验及间接Coombs试验(即患者血清与体外青霉素致敏的红细胞作用)也是阳性的,这类溶血在停用青霉素后即会迅速终止。类固醇治疗不会使贫血减轻,最重要的是停止用青霉素,否则贫血可加重,甚至威胁生命。头孢霉素可导致这类免疫性溶血。一般均较轻微。

      二、发病机制

      正常红细胞的寿命为100~120天。由于红细胞本身的缺陷(细胞膜、红细胞能量代谢有关酶和血红蛋白分子),红细胞的寿命缩短,以致被破坏,另外是红细胞以外的因素是后天获得的,它们可以是异常的免疫作用,或化学、物理作用或生物因素。少数情况下,以上2种因素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患者。溶血的部位大致可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2部分。血型不符的输血(达50ml以上有生命危险),大量的红细胞破坏,发生的急性溶血属于血管内溶血,可有寒战、发热、腰背痛、心动过速、血红蛋白尿,严重的可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红细胞异常或衰老时在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红蛋白不直接释放到血浆中,而是经过胆色素代谢变成胆红素,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慢性溶血,由于红细胞破坏的速度较慢,游离血红蛋白能全部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因此无血红蛋白尿。

  • 老年人溶血性贫血一般治疗

      一、治疗

      1.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最为重要。

      2.糖皮质激素 为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药物。开始剂量要用足。泼尼松1~1.5mg/(kg.d),分次口服。约1周后红细胞迅即上升。如治疗3周无效,更换其他疗法。红细胞恢复正常后维持治疗剂量1个月。每周减少日服量10~15mg;待每天量达30mg,每周或2两周再减少日服量5mg;至每天量仅15mg后,每2周减少日服量2.5mg。小剂量泼尼松(5~10mg)持续至少3~6个月。82%患者可获早期全部或部分缓解,但仅有13%~16%患者在撤除泼尼松后能获长期缓解。如至少需泼尼松15mg/d才能维持血象缓解者应考虑改换其他疗法。

      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可能有:①作用于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抑制抗体产生;②改变抗体对红细胞膜上抗原的亲和力;③减少巨噬细胞上的IgM及C3受体,或抑制这些受体与红细胞结合。

      3.脾切除 脾是产生抗体的器官,又是致敏红细胞的主要破坏场所。切脾后即使红细胞仍被致敏,但抗体对红细胞生命期的影响却减小。根据316例切脾患者随访统计,术后有效率为60%。预测手术效果仍缺乏有效方法。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抗体为IgG型者,切脾疗效可能较好。术后复发病例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可有效。

      4.免疫抑制剂 指征如下:①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都不缓解者;②脾切除有禁忌;③泼尼松量需10mg/d才能维持缓解者。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等均为常用免疫抑制剂。每天剂量硫唑嘌呤为1.5~2mg/kg。免疫抑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同用,待血象缓解后,可先将糖皮质激素减量停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可用25mg,隔天1次或每周2次维持。总疗程约需半年。在减量过程中如疾病复发,可恢复至原来剂量;停用免疫抑制剂后患者又复发,可重新用糖皮质激素。任何1种免疫抑制剂试用4周如疗效不佳,可稍加大剂量,或改用其他制剂。疗程中必须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5.其他疗法 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环孢素或血浆置换术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作用不持久,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预后

      药物引起溶血性贫血类固醇治疗不会使贫血减轻,最主要的是停止使用药物,否则贫血可加重,甚至威胁生命。

  •   1.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性溶血贫血有效,但对其他溶血多无效,避免滥用。

      2.输血浆虽可暂时改善一般情况,但对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反可加重溶血反应,由溶血引起的并发症应及早防治。

  • 老年人溶血性贫血一般护理

      1、心理护理

      经常和病人交流,适时以聊天的方式向病人了解病情。态度要和蔼,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操作要轻柔,减少对病人因各种刺激所引起的不适,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同时还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2、产褥热的预防:注意会阴部的卫生,经常清洗,保持清洁。采取半坐卧位,以利恶露排出。同时,要加强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重视病人总热量的摄入,保证其机体的正常营养需要,避免高磷饮食。

  • 老年人溶血性贫血饮食原则

      1、老年人溶血性贫血食疗方:

      ·枸杞银耳羹

      银耳20g,枸杞25g,冰糖或白糖100g,鸡蛋2个。将银耳泡发后摘除蒂头,枸杞洗后沥水,打蛋取清。沙锅加水,沸后投蛋清、糖撑匀,再沸时入枸杞和银耳,炖片刻。

      ·枸杞蒸母鸡

      枸杞20g,母鸡1只,调料适量。将枸杞装入鸡腹内,置器内加葱段、生姜、清汤、食盐、料酒、胡椒粉适量、加盖蒸2小时取出,加姜、葱、味精等调料,饮汤食肉。

      ·花生红枣羹:

      红枣(去核)250克,连衣花生250克,黄豆500克,加水后先以武火烧沸,转以文火慢慢熬至浓稠似胶时即可。

      2、老年人溶血性贫血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日常应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优质蛋白质、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脏、血、鱼、虾、蛋类、黑芝麻、豆制品、黑木耳、红枣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3、老年人溶血性溶血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发作期不宜吃酸性食物,如猪肉、、鲤鱼、鳗鱼、牡蛎、牛肉、鸡肉、蛋黄干鱿鱼、虾、白米、花生、啤酒等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