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曾命名为鼠咬热钩端螺旋体。本菌为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呈棒状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无荚膜及芽孢,菌体长约3~6μm,宽0.2~0.6μm,顶端有鞭毛,运动迅速,可循其长轴旋转,亦可通过鞭毛前后穿行。人工培养不能生长,但动物接种可以繁殖。小螺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弱,对酸敏感,对热敏感,55℃30min即被杀死,对砷剂、青霉素等敏感。
二、发病机制
鼠咬热的确切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病原体在鼠咬伤时进入人体,沿局部淋巴管至淋巴结,在该处繁殖而引起淋巴结炎;并周期性的侵入血流而导致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
三、病理改变
基本病理变化为中毒性、出血性和坏死性改变。
(1)全身性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和肾小管皆显示毒性出血和坏死,脑充血、脑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胃肠炎。
(2)局部病变:被咬伤的部位出现肿痛,呈紫色,有水疱形成或组织坏死,淋巴结肿大。
螺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病原治疗 青霉素为两型鼠咬热的首选治疗药物,剂量为青霉素40万~80万U/d,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为7天。并发症心内膜炎时,剂量应加大为1200万~1500万U/d,疗程为3~4周。也可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庆大霉素治疗。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等。
2.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虽不能防止本病发生,但对防止继发感染甚为重要,咬伤部位应立即用新洁而灭
清洗、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冲洗湿敷。
二、预后
采用上述抗生素治疗方案治疗后效果较好,预后良好。
防鼠、灭鼠为预防本病的主要关键。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鼠咬伤后伤口用苯扎溴铵(新洁而灭)清洗,预防肌注青霉素预防。
螺菌病一般护理
1、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螺菌病饮食原则
1、应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纤维较多的芹菜、韭菜、鱼干及各种粗粮。这些食物不仅粗糙不易消化,而且还会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负担。但经过加工制成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可以食用。
2、禁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咖啡、酒、浓茶等,以及过甜、辛辣等食物。甜食可增加胃酸分泌,刺激溃疡面加重病情;辛辣食物刺激渍疡面,使胃酸分泌增加;另外,溃疡病人还应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能改变胃液的酸碱度,扰乱胃幽门正常活动。
3、应选用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泛酸多的患者应少用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