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1.病原体
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一般是寄生在狗的小肠内,其体长一般为2.5~6mm,主要组成部分有: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头节呈梨形,包括有一个顶突与四个吸盘。顶突伸缩力强,富含肌肉组织,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30~36个。最长最大的是孕节,它的长度等于体长的一半,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一般是200~800个,一旦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棕黄色,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卵相似。
2.传播
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的特点是由西向东有明显减弱趋势,终末宿主犬、狼等和家畜之间形成稳定的细粒棘球绦虫发育循环,造成人间囊型包虫病流行。犬是棘球蚴病最为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多房棘球绦虫,最初是在野生食肉目动物和小型哺乳类动物中循环的寄生虫,但由于家犬的介入,增加了其生活传播环节,同时也增加了防治难度。犬科动物排出的虫卵随犬、人类活动及土、风、水的散播,留存于人及家畜、小型哺乳动物活动场所的机会多,相应的人和动物感染机会就增多。人类生产活动 狩猎、从事野生动物皮毛贩运、加工、销售或使用是造成人类感染的高危因素。
目前我国棘球蚴病高发流行区大部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历史地域、生产生活条件和宗教习俗的影响,经济落后,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率低,绝大部分人不了解棘球蚴病,更不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的。因此,感染率以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最多,农民次之,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较少。除了与大部分人从事牧业生产有关外,也与其他因素有关系,如饮食习惯、个人卫生等。近年来,我国其他非流行区不断有棘球蚴原发病人和动物感染的报道,这可能与近年兴起的宠物热中狗、猫等对病原的传播作用有关。疫区动物未经检疫和处理被直接输入内地也是传播扩散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
被孕节或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中间宿主如羊、牛、猪、家兔、骆驼等家畜及人食入后,即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脱壳而出,先附着于小肠粘膜,再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故肝包虫病最多见。少部分可通过肝经右心到肺,极少数可通过肺循环而到达全身其他器官。但六钩蚴也可从肠壁侵入淋巴管,经胸导管直接进入血流而至全身各处。幼虫经过数月的发育,即成为囊状幼虫,称为棘球蚴或包虫囊。棘球蚴内含有很多原头蚴(头节),如果含棘球蚴的器官被狗、狼等吞食,其中的每一个原头蚴均能在小肠壁发育为成虫。以后陆续排出孕节和虫卵,造成污染和感染。
据甘肃省人民医院426例与国内综合报告895例分析,包虫囊在体内分布为:脑0.2%~0.3%;脾1.3%~2.7%;肾0.3%~0.4%;骨骼0.2%~0.9%;女性盆腔1.9%~3.3%肝75%~78%;肺8.5%~14.5%;。小儿包虫囊体内的分布与成人的分布有差别,脑包虫病占3.5%~4.3%。肺包虫囊发生率也较高。六钩蚴在肝脏内沉着后第4天发育至40μm直径大小,并开始出现囊腔;第3周可见囊泡,直径达250μm;第5个月达1cm,并分化为角皮层与生发膜。此后生长速度约1mm/月,或1cm/年。包虫囊一般达10cm才出现症状;达20cm时出现囊性包块。肺包虫囊生长速度较快,1年可增长4~6cm。
细粒棘球蚴病一般治疗
一、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
剂量20mg/(kg·d),儿童剂量为每日15mg/(kg·d),分2次服用。治疗期限应根据包虫囊肿大小(B超扫描随访),以连续服用1年或以上为宜。本药副作用少而轻。长期服用对肝、肾、心与造血器官均未见显著损害,偶有引起可逆性白细胞减少与一过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该药的动物试验证明有胚胎毒与致畸作用,故孕妇禁忌。
动物实验证明,它有杀死原头蚴作用外,并可破坏生发层。本药对不能手术治疗患者有一定疗效,其主要适应征为:多发性包虫囊患者,播散性继发腹膜与胸膜多发性包虫囊肿,不能手术的、不能耐受、拒绝再次手术者、手术时囊肿散落外溢,阿苯达唑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包虫囊肿大小、囊壁厚薄也对病程短、早期、小的壁薄的包虫囊的效果较好。
甲苯咪唑
国外采用剂量与疗程不一。剂量自每日20~200mg/kg不等,通常以每日40~50mg/kg为宜,分3次口服疗程1月,休息半月再服另一疗程,一般治疗3个月。也有人认为治疗囊型包虫病者需用药1~6月,部分囊型包虫病患者可望治愈,肺包虫病之疗效优于肝包虫病。甲苯咪唑吸收差,一般空腹服用仅1%吸收,为求提高疗效服药时应配合脂肪餐,药物容易和脂肪一并吸收,据报告脂肪餐伴服时吸收率可为5%~20%。
二、手术治疗
PAIR法:在CT引导下经皮抽吸囊液,然后灌入杀头节药物,最后再吸出。
手术前应服用阿苯达唑治疗。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肺、脑、骨等部位的包虫病,亦应行摘除手术术中以0.1%西替溴铵作杀原头蚴剂。 肺包虫囊亦采用内囊摘除术,如果囊肿较大,并发支气管扩张等可做肺叶切除术。手术时不宜注射甲醛溶液,因为有并发硬化性胆管炎的可能。肝与肺包虫囊手术时均应防止囊液大量外漏,以免产生过敏性休克。术前2周至术后2周服用丙硫咪唑以减少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
包虫囊肿国外有人采用西曲溴胺(cetrimide)杀原头蚴,并认为是毒性低、效果好的理想杀原头蚴剂。用于人体包虫囊摘除术前,分2次注入囊内适量的0.1%Cetrimide,每次历时5分钟。
细粒棘球蚴病辨证论治
三、中医偏方
1.肝包虫囊:
上腹胀痛,乏力蚋呆,或有包块,或有腹水,或黄疽,或发热.按之坚韧、光滑,有囊样感,舌边可有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涩。
疏肝化瘀,扶正祛虫:
柴胡疏肝散:陈皮(醋炒)、柴胡各二钱,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加减雷丸、槟榔、土鳖虫、炒山甲等。
鳖甲煎丸:丹参30克,黄芪13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郁金45克,炒白术13克,香附45克,半边莲13克,大腹皮13克,鳖甲45克,山檀16克,霄丸粉13克(冲).有黄疽者加菌陈、地耳草、焦枝仁、白茅根等。
2.肺包虫囊:
干咳阵作,久而不止,胸胀胸痛,咳痰带血,乏力盗汗,或发热嗔脓痰,或有胸水,短气息促,咽干口燥,舌癣苔腻,脉细数。
开胸散结,扶正祛邪:
蒌贝养营汤:知母、花粉、贝母、瓜蒌实、橘红、白芍、当归、紫苏子。加减雷丸、槟榔、露蜂房等。
导痰汤加味:丹参30克,黄芪13克,青蒿12克,鳖甲13克,黄芩12克,桔梗45克,陈皮45克,制半夏45克,茯苓13克,胆南星7克,枳壳12克,甘草6克,雷丸粉12克(冲).如发热咳脓痰者,加苇茎30克,冬瓜仁12克,鱼腥草13克,胸水加葶苈子4s克,大枣6枚。
3.脑肺包虫囊:
头痛较剧,固定不移,颅骨隆凸,呕吐不止,或痫病发作,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为截瘫等,舌淡苔白滑,脉弦滑。
杀虫降逆、熄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一钱五分,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三个,蔓荆子一钱。水煎服。加减牛膝、代赭石、雷丸、槟榔等。
4.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牛黄、红花、降誊、使君子、五咏绿绒蒿、唐石特青兰、诃于、山楂、广木香各3克,研末每次o.6~O.45克,每日4次服.
细粒棘球蚴病预防
加强群众的健康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食物应煮熟,不饮生水、生奶,不吃生菜。避免与狗密切接触,对儿童尤为重要。
1.控制传染源
广泛宣传养狗的危害性。因为狗不仅可以传播包虫病,还可传染狂犬病、黑热病、蛔虫病等。野狗应予捕杀。必须留养的狗如牧羊狗、警犬等应予登记,定期检疫。对流行区的犬进行普查普治,应定期服驱虫药如吡喹酮5mg/kg体重,顿服。1次/6周。狗粪也应作无害化处理。
2.做好家畜放牧与饲养
狗舍应与羊圈分开。不用感染的猎物喂狗,不以屠宰后羊的躯体及内脏下脚作为狗的食料可预防感染。牧羊区的狗应反复驱虫治疗。重视饲料卫生与畜舍清洁。推行四季轮流划区放牧,可减少感染。人畜应分塘用水,防止水源污染。
3.严格执行兽医卫生监督
加强肉类检验制度,加强屠宰场的管理 病畜的内脏要深埋,把病羊内脏深埋或烧毁,或者经煮熟后再作牧羊狗的饲料。防止被犬吃食后感染本虫。避免犬粪中虫卵污染水源。
细粒棘球蚴病一般护理
细粒棘球蚴病护理
预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脑囊尾蚴病的预后十分重要,并可完全治愈,不留后遗症。
细粒棘球蚴病饮食原则
细粒棘球蚴病饮食
适宜食物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