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莱姆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Lyme病的病原体为BB,长10~39μm,宽0.2~0.25μm,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在BSK培养基中于30~37℃条件下生长良好。携带BB的硬蜱叮咬人,而导致感染,引起临床症状。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BB进入人体后,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并可在体内长期存在,从而诱发复杂的炎症反应。Lyme病的组织学损伤主要表现为炎性渗出,渗出物中主要含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可从Lyme病患者的多种标本如血液、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眼、关节液和心肌中分离出BB。BB主要为细胞外寄生的病原体。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B可黏附并侵入人类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实验研究表明,BB在Lyme病早期即可穿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CNS。进入细胞内的BB可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和抗生素的作用,持续增殖并引起临床症状。另外,BB抗原性的变异或OspA/OspC变化可能是细胞外BB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引起复发性Lyme病的机制。BB可刺激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IL-1、TNF-α的产生,细胞因子在Lyme关节炎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BB诱生的细胞因子尤其是IL-6和自身免疫机制与Lyme神经病的发展有关。因此,目前认为本病发病机制与BB的直接作用及机体异常的免疫应答有关。
2.病理 受损皮肤的中心呈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偶可见脉管炎或血管改变;周围皮肤主要为真皮层血管周围和间质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伴有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关节炎患者滑膜囊液中含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少数患者可发生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如滑膜、血管增生、骨及软骨的侵蚀等慢性损害。心内膜活检显示心肌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主要为T淋巴细胞、大量浆细胞和IgM( )B细胞。BB可使动物产生神经损害,包括脊髓神经鞘纤维化和局灶性脱髓鞘。
神经莱姆病一般治疗
神经莱姆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目前我国对Lyme病的治疗方案尚未统一。伯氏疏螺旋体对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红霉素类敏感(Loewen,1999)。目前临床用于Lyme病治疗的常用抗生素用法(王贵强,1996):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500mg,3次/d,口服;红霉素250mg,4次/d,口服;四环素0.5g,4次/d,口服。晚期有心脏、神经、关节等损害者,可用青霉素每天2000万U,分3~4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头孢三嗪)每天2g,静推或静脉滴注。以上抗生素疗程为2~3周或更长。对一期患者,首选四环素,亦可用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应选用静脉途径给药,以青霉素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为首选。青霉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且无抗生素后效应,其半衰期短,只有0.5h左右,故应每6~8h给药1次,不可全天剂量1次静脉点滴。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半衰期为8h,每天静脉点滴1次即可保持有效杀菌浓度。对并发重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可辅以短期激素治疗。对于关节炎患者可采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或阿莫西林与丙磺舒联合治疗,4周为1个疗程。Ⅲ期患者疗效欠佳,多疗程治疗可提高疗效。
二、预后
抗生素治疗Lyme病疗效确切,一般预后较好,但也有复发和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反复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应警惕真菌感染的合并症。今后应进一步研究抗生素联合使用及长期应用的疗效问题,以期完善Lyme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神经莱姆病预防
加强个人防护及灭蜱、灭鼠。
2.加强对本病的宣教,在野外旅游,特别是在林区和山区时,应注意自我保护,要穿长袖衣和长裤,要用驱虫剂涂在衣物上防止蜱侵袭,最好不要露宿。
3.如果发现有虫叮咬,或者皮肤有红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千万不要麻痹大意。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莱姆病的关键。由于此病1984年方被正式命名,故我国的许多患者甚至医务工作者还不熟悉,要提高警惕,以免误诊和漏诊。
神经莱姆病一般护理
神经莱姆病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神经莱姆病饮食原则
神经莱姆病饮食保健
1、神经莱姆病的食疗方:
饮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多吃鸡蛋、大豆等高蛋白质食品,注意饮食清淡,可进行适量的运动
2、神经莱姆病最好不要吃什么食物?
忌烟酒、戒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