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来自椎管后方的暴力、骨折、生长过快的肿瘤压迫,可致本病发生。
(二)发病机制
1外伤
主要是来自后方的暴力,引起椎板骨折,继之压迫硬膜囊再作用至脊髓后动脉处,使之血供受阻,一般多为一侧,罕有双侧同时受累者。
2.肿瘤
来自椎板处或椎管后方的肿瘤,如生长过快、向前侵及脊髓后动脉时,亦可引起血供受阻。
3.其他
包括蛛网膜下隙的粘连束带、椎管内寄生虫包囊、外伤性血肿以及血管本身疾患等,均可波及脊髓后动脉支。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预防
(一)治疗
1.病例选择
凡有进行性感觉障碍,经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可除外脊髓后角原发性病变者,均应及早施术。
2.施术要领
主要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尽力消除硬膜囊致压物,以恢复硬膜囊张力及波动为基本要求。一般勿需切开硬膜探查脊髓后动脉情况,以防引起意外。
对无手术禁忌证者应争取及早手术探查及减压。
(二)预后
及早手要探查及减压,临床恢复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