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1.酒精代谢途径
酒精除少数通过胃壁吸收外,多数通过小肠吸收到达血液。一般来讲,吸收越快、在血中存留的时间越长酒精的效应也越大。酒精90%通过肝脏代谢,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ADH)氧化为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ALDH)氧化为醋酸,最后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只有10%经肺和肾脏排泄。60kg体重的人平均每小时可代谢10g~12.5ml酒精。
2.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通常表现为兴奋、多话、自控能力下降、易激惹、行为异常;随后出现动作精确性差、步态不稳;最后出现中枢抑制,从嗜睡到昏迷,严重者可因中枢抑制而死亡。
3.个体素质
(1)遗传因素:家系研究发和双生子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酒依赖病人血缘亲属中患病几率高于一般人群,尽管后天的生活环境改变。
(2)生化因素:东方人如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印尼人,体内乙醛脱氢酶较西方人低,饮酒易引起乙醛在体内积聚,释放出胺类物质,产生脸红、头痛、头晕、嗜睡、呕吐和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4.心理因素
嗜酒者病前人格特征常为工作不顺心、生活中有很多困扰和烦恼、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心等。饮酒可以使焦虑、忧伤等负性情绪明显缓解,也可获得主观上的力量感、生理上的温暖感、心理上的强健与满足感。
5.社会文化因素
我国的酒文化已有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并将酒赋予各种医疗功能。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酒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影响
(1)家系研究:
大量的研究证明,与有酒精依赖性的病人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发病几率高于一般人群,一级亲属患病危险性比对照组高4~7倍。家族聚集特点与具有遗传成分的疾病相吻合,但家系研究并不能证明有遗传基础。因为共同的家庭环境也可能会对饮酒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
(2)寄养子研究:
这种方法是将幼儿与亲生父母分开,寄养于无血缘关系的养父母家中,如果寄养子携带有对饮酒障碍易感的基因,则他们成年后出现酒滥用或酒依赖的倾向更大,从而使研究者能够区分开遗传-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两个因素各自所起的作用。
结果表明患有酒精依赖症的父母自己抚养的儿子与寄养出去的儿子相比之间酒精中毒患病率类似。其他寄养子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表明若生身父母为酒依赖病人,则其子女不论生活于哪种家庭,患酒依赖的危险性都增加2.5倍。
(3)双生子研究:
这种方法是将单卵双生子患酒依赖的一致性(一致率)与双卵双生子进行比较。由于单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完全相同,可以认为双生子之间的差异是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而双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同可能受遗传、环境或二者共同影响。若酒依赖有遗传基础,在环境影响相同的情况下,单卵双生子的一致性将高于双卵双生子。
以上大量的家系研究、寄养子研究和双生子研究资料均证明,酒依赖的发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乙醇代谢途径的影响
乙醇代谢基因也会对酒精滥用和酒依赖的影响。因为 乙醇在肝脏中由两种活性酶顺序代谢。乙醇脱氢酶(ADH)将乙醇转换为乙醛,乙醛脱氢酶(ALDH)将乙醛转换为醋酸。某些人会出现脸红、头痛、心悸、眩晕和恶心等表现,属于饮酒后的不适反应,称为“脸红反应”。这种反应与ALDH的失活变异,血液和组织中乙醛蓄积有关。
由于酶属于蛋白质,是由基因直接指导生成的,因此从基因水平研究酒依赖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乙醇代谢酶的变异情况,可帮助了解这些酶基因在酒依赖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对酒依赖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
3.神经电生理改变
据国内研究资料表明,酒精依赖者的脑电图异常的比率为35.0%~85.1%,主要表现为弥漫性δ、θ波,散在或阵发性尖波、棘波,波幅降低,调节、调幅差,诱发试验欠敏感;而且饮酒史越长、酒量越大则异常率越高,但经过治疗和减少酒量可以使脑波异常有所改善。
酒依赖者中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发现有异常,表现为Ⅲ、Ⅳ、Ⅴ波潜伏期延长,Ⅲ-Ⅴ峰间期延长。部分CT检查示有脑萎缩。酒依赖者中检查视觉诱发电位,发现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主波群异常,晚成分出现率低,周期性不明显及侧性优势消失。
这些结果均表明,长期大量饮酒可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
4.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
(1)社会习俗:酒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但成为朝堂上的礼仪庆典、宗庙中的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年节团聚,都会饮酒助兴,同时也形成某种饮酒行为的规范,防止饮酒过度造成危害的作用。例如汉族社会对女子饮酒持反对态度,因此女性饮酒比例相对较低。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云南佤族、海南黎族崇尚豪饮,通常饮用自家酿造的米酒,酒精含量不高,但容易喝多。与外界接触渐多后,酒精度数高的蒸馏酒开始流行,但豪饮的文化依然不变。
各种药酒被赋予神奇的医疗功效,这种饮酒祛病强身的观念,对老年人饮酒的作用不应低估。
(2)经济因素:酒的供应会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供应量的增加,供应品种的丰富,客观上促进了饮酒行为的增长。
(3)心理因素:根据相关研究,男性之所以饮酒,是为了获取主观上的力量感:在生理上感觉由酒精引发的温暖感,在心理上体验酒后的强健与优越,在社交上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敬意。
酒精伴发的精神障碍一般治疗
对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尤其是慢性酒中毒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性疗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1.戒酒,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纳洛酮和纳屈酮虽已在临床试用,但做为常规临床使用仍需进一步积累资料。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一羟色胺能系统的戒酒药物还处于研制阶段。
对明显酒精依赖患者不仅一定要在住院条件下进行,而且早期最好在封闭病房中进行,对抗常出现的严重的戒断综合征,另一方面为了对抗早期戒酒阶段非常艰难的、痛苦的而易于重新饮酒的渴求。戒酒应该是立即的,完全的,而逐渐减酒会增加戒酒的难度。一次戒酒会发生严重反应或可能出现严重戒断症状可考虑患者采用逐渐减酒,且一般时间不要过长。
2.对症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紧张和失眠症状,可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甲基三唑氯安定、安泰乐等对症处理,宜给予能控制戒断症状的最低剂量。若病人出现抽搐,可肌肉注射安定或利眠宁,剂量分别为10~20mg和50~100mg,必要时每4小时重复注射一次。利眠宁亦可口服,日剂量为40~ 100mg,分3次给药。
3.用阿扑吗啡和催吐剂根碱厌恶疗法,可使近70%的病人戒酒取得明显效果。给病人皮下注射阿扑吗啡后,让病人闻酒味,当病人恶心欲吐时立即让病人饮酒一杯,如此每天1次或隔天1次,连续10~30次后,即形成对酒的呕吐反射。通过对酒产生厌恶而戒断。戒酒硫可使乙醛脱氢酶活性下降,当病人用此药再饮酒会使乙醛在体内聚积产生恶心、呕吐、脸红、心悸、焦虑等症状,使之厌恶饮酒。一般1次戒酒后5天不能饮酒,若大量饮酒会产生乙醛综合征,每天口服1次,可连用1~3周。
4.胰岛素低血糖治疗:10%葡萄糖500ml加入胰岛素10~20mg静脉点滴,并给大量维生素B族、烟酸等。对改善酒依赖病人的营养,减轻症状亦有效。
酒精伴发的精神障碍辨证论治
通过辨证论治可调理全身,采用耳针还可起到调肝健脾的作用并可改善睡眠。
要积极宣传酒精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提高人群的整体认识水平。
1.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控制和禁止未成年的少年饮酒,同时应健全并加强这方面有关法律的宣传和检查的力度。
2.宣传文明饮酒,不劝酒,不酗酒,不空腹饮酒,不喝闷酒,提倡以茶代酒,以饮料代酒,并应减少职业之便伴发的酒依赖者。
3.进行早期干预 说明男女每周应不超过多少酒量及与酒的躯体损害和社会家庭问题的关系,发放简单的有关知识的小册子,普及健康知识。
4.及时治疗某些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避免以酒代药所导致酒依赖。
5.提倡国家生产低度酒,减少或停止烈性酒的生产,打击非法造酒,冒牌劣质酒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