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情感障碍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病前性格、遗传、生化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病前性格多有固执己见、依赖性强、心胸狭窄、办事认真等特点。多数人发病前有社会心理诱发因素,最常见的诱因往往在退休后社会生活范围缩小,住在与邻居相隔的单元房内与邻居间不相来住,环境改变,受身体条件的限制,与同事间的交往中断,人与人之间阻隔,有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家庭中子女已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学习,甚至婚后分家单过。加之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同老年人在一起生活时间减少,使老年人感到寂寞孤独。离、退休后或劳动能力丧失、经济来源减少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改变,同时老年人特殊的年龄阶段,生活负性事件会不断出现,如丧失配偶、亲朋好友死亡以及家庭矛盾、意外事件等诸多因素都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悲观情绪。社会环境因素和病前性格、以往痛苦遭遇和原有的健康状况等潜在因素,促使其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从而导致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尽管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并相互交织,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多数医生对老年人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Kay(1959)对一组不同年龄起病的老年抑郁病人进行调查,首先报道老年期首次起病患者的遗传负荷明显低于早年起病者。沈渔邨等(1990)的调查也发现晚发病人有情感障碍家族史者占14.7%,而早发单相抑郁患者为45.5%有显著差异。于欣(1996)对首发年龄大于60岁的45位情感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单相躁狂及双相情感障碍共11例,单相抑郁34例,有情感障碍家族史者2例,占4.4%(于欣,1996)。由此推测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2.社会心理因素
国内陈耀银的调查发现,老年期抑郁在病前重大生活事件发生率与中青年相似,但事件严重性较重。事件类型为家庭冲突及躯体疾病。而中青年事件类型是个人、工作、学习。居丧反应是常见的,这种不良心境可持续1个月。如能保持正常适应能力,应视为正常反应。并非每个遭受重大生活事件都患病,也不一定患情感障碍。
3.病前人格特征
正常老化过程也常伴有人格特征的改变,如孤僻、被动、依赖和固执等。Post(1972)和Abrams(1987)发现本病患者有明显人格缺陷,与正常老年人比有突出的回避和依赖人格特征。老年人躯体疾病的存在可使这些特征更突出。
4.生化代谢异常
近年研究发现单相抑郁症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NE、脑脊液中NE、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及其代谢产物不是降低而是升高。而且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剂(TCA)升高NE、5-HT作用发生快,临床显效时间慢,使情感障碍的单胺学说受到挑战。Segal(1974)首先提出受体假说,认为抑郁症是脑内NE、5-HT受体超敏所致,受体超敏可能是抑郁病人大脑突触部位可利用的单胺减少的适应性反应,抗抑郁药物降低受体敏感性达到治疗作用。但帕罗西汀不下调β受体敏感性。5-HT在抗抑郁药物和情感疾病的研究领域一直受到重视,选择性5-HT耗竭剂可逆转TCAs和MAOIs的抗抑郁作用,自杀者脑内5-HIAA含量明显降低。有人发现,脑脊液5-HT浓度与抑郁程度相关,浓度越低抑郁越重。此外,DA和GABA、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也与情感性障碍有关。
无论作用于单胺摄取还是受体阻滞的药物,都是从第一信使角度出发。Wachtel(1988)提出第二信使假说:正常情况下,NE由cAMP传递信息,Ach由磷酸酰肌醇系统传递信息,双方平衡保持情绪正常。cAMP系统功能减退导致抑郁,而增强则导致躁狂。
5.神经内分泌
正常老年人和抑郁性障碍的神经内分泌改变是常见的。有时同一病人既有迟钝的TRH反应,又有异常的DST,有的只有其中之一,有的两者皆无。年龄因素本身(60岁以上男性)即可造成迟钝的TRH反应。神经内分泌改变的病理生理意义还不明确,有待进一步阐明。
6.大脑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
CT和MRI技术相继用于情感性障碍的研究。45岁以上抑郁病人皮质下脑组织结构改变的发生率增加已经得到MRI影像学的证实。这些损害可能与老年期抑郁的发生和预后有关(Krishnan et al,1988)。国内王家华等(1996)发现,有增龄性脑改变的老年人抑郁发病率高于无改变者,焦虑发生率也高。关于老年情感障碍患者有无大脑形态学改变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追踪研究。
老年期抑郁障碍一般治疗
一、老年期抑郁障碍西医治疗
老年患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老年人胃肠道血流减少但不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吸收。因老年人脂肪含量增加,使药物分布容积增大。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排泄能力下降,肝功能下降导致合成血浆蛋白减少而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增加。此外,老年人药效学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对药物更加敏感,副反应明显增加。由于常伴有躯体疾病而服用其他药物,老年人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各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问题亦应予以重视。因此,老年病人药物治疗首先考虑的是副反应问题,其次才是疗效问题。
1、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是脂溶性药物,口服吸收快,约90%与血浆蛋白结合,大部分从尿中排出。TCA有提高情绪、缓解焦虑、增进食欲、改善睡眠等作用,对各种抑郁状态均有效。禁忌证是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癫痫、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对TCA过敏者。TCA有许多副作用,最常见的是抗胆碱作用、心血管副作用及影响心脏的传导。有报道,老年病人服用三环抗抑郁剂50~100mg/d即可以达到有效浓度。但初始剂量应从25mg/d开始,第1周剂量不超过50mg/d,以后如果病人能耐受则逐渐加至治疗剂量。有效剂量6~8周无效再换用其他药物。TCA的抗胆碱作用有时造成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和记忆减退。
四环类抗抑郁剂马普替林对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者较好。疗效与TCA类药物相似,服法、剂量也相同。米安色林(Tolvon)为新一代四环类抗抑郁剂,无抗胆碱能作用,也无心血管系统副反应,与抗高血压药也无相互作用。剂量30~60mg/d。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陆续上市的抗抑郁新药,其抗抑郁效果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副反应主要为5-HT亢进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而抗胆碱能副反应比三环类抗抑郁剂要小的多。对老年病人无疑应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因均无镇静作用宜清晨顿服。需要注意的是,应用SSRI后换用其他三环类抗抑郁剂需间隔较长时间。
2.睡眠剥夺治疗
每周剥夺1或2次一夜睡眠,中间可间隔2~3天。进步后可逐渐延长间隔。具体作法是病人起床后约40h不睡眠,监督病人到第2天晚上平时上床睡觉时才睡觉。适应证是中度抑郁,几乎无副反应。缺点是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对有诸多禁忌证的老年病人虽显原始,也可一试。
3.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疗法(ECT)主要适用于对抗抑郁药无效或因某些原因不能耐受抗抑郁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强烈自杀观念急需很快控制病情。抑郁发作期每周治疗3次,也可根据病情决定治疗次数。对ECT治疗反应良好者可作为维持治疗,每4~6周1次会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常见副反应为遗忘及谵妄(刘宏岩,1995)。
4.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本病治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通常需与药物治疗相配合。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及不良环境所致抑郁可选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明显依赖和回避行为可选用认知和行为治疗。适应证是轻度抑郁焦虑或重度抑郁恢复期。
5.维持治疗
有文献报道,60岁以上的老年抑郁患者,第1次发病后24个月内的复发率高达70%,发作次数越多缓解期也逐渐缩短。发病年龄越大,复发次数越多,再次复发的危险性也越高。大部分研究者主张,对60岁以上第1次起病的抑郁病人,在达到临床痊愈后至少应维持治疗1年;若出现复发,则维持治疗2年或更长。抑郁状态病人的常见护理及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6.暴力行为的危险
(1)相关因素:
①与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有关,如心境恶劣、消极观念、焦虑、失眠为主的病人。②与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或久治不愈有关,病人痛苦难忍产生无望、无助感。③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长自杀率上升。④与生活、安全没有保障有关,如独居无人照顾;经济困难,支持系统不得力甚至遭冷落或虐待的病人。
(2)护理措施:
①评估病人自杀行为意念的原因和可能的自杀行为方式。观察其先兆表现,如表情极度痛苦,严重睡眠障碍;口头或文字遗嘱、赠与他人物品财产,收藏药物或自杀工具等。②遵医嘱为病人治疗处理躯体疾病或不适。③提供支持性伙伴关系,表示对病人的理解,引导其回顾一生中有成就的事情,以增强生活信心。④控制病人的生活和治疗环境,如去除危险物品和处理可供其自杀的设施等。⑤教给病人照顾者了解观察病人自杀观念,行为及护理的方法。并指出老年人自杀行为多在家中进行,所以病情严重者要住院治疗。
7.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1)相关因素:
①与精神症状有关,
如病人心境恶劣、活动少而食欲下降;或有自责,产生无用感而进食量少或拒食
②与躯体不适有关
,如病人合并躯体疾病,当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改变时,机体摄取热量能力降低。
(2)护理措施:
①评估病人饮食习惯和嗜好,必要时制定专用食谱或饮食护理计划。②依不同情况对病人进行劝食、喂食、鼻饲及输液,以保证其营养摄入满足机体需要量。③遵医嘱治疗处理病人躯体疾病和不适。④告诉病人进食不足、拒食对健康和康复的影响,鼓励病人进食。教给病人照顾者饮食护理的方法。
8.自理缺陷
(1)相关因素:
①与精神症状有关,病人精神运动性抑制而进行自理困难,且情绪低落而无心进行个人卫生和修饰。②与躯体不适或肢体活动受限有关。
(2)护理措施:
①评估病人自理缺陷的程度和原因,并给予其所需要的护理与帮助。以保持病人身体舒适,预防并发症发生。②带动病人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对其表现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情况允许时与病人一起制定生活自理计划或日常活动时间表。③告诉病人个人执行自理不仅可以满足其心理需要,还能提高生活及战胜疾病的信心。教给病人照顾者生活护理方法,并指出督促病人自我护理的重要意义。
9.焦虑
(1)相关因素:
①与精神症状有关,老年期抑郁状态病人伴有焦虑者多于非老年抑郁状态者,或与疑病有关。②与躯体不适有关,躯体疾病,药物副作用、失眠等引起身体不适后产生焦虑。③与他人对病人缺乏理解和关心有关。
(2)护理措施:
①评估病人焦虑的程度和原因。②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如室内光线柔和、少噪音可减少对病人感官的刺激。护士对病人表示同情和理解,不再和他提要求或要求他做决定。③与医生配合治疗处理病人的躯体不适,药物副作用和失眠等。④指导病人采用:仰视控制呼吸、垂肩等方法以中断或降低焦虑。教给病人照顾者帮助病人减轻焦虑程度的方法。讲清楚支持系统对病人心理康复的重要作用。
二、预后
一般来说老年期抑郁症发病期比青壮年要长,间歇期较短,有的呈迁延病程,多数患者疗效不满意,预后较差。有关本病的预后,Post曾提出“三分之一”原则,即在老年抑郁中1/3会有改善,1/3不变,1/3越来越差(Post F,1987)。Cole(1990)的研究表明,有25%的老年抑郁病人经治疗会完全康复并保持这种状态,60%的病人会复发,近20%的病人会持续处于病态之中。
Andre(1991)等认为,老年重性抑郁的特点是误诊和复发。住院的重症抑郁一半会恢复正常,在此后的一年之内1/3~2/3的病人将复发(Andre Allen,1991)。Ayd(1983)称,31岁至50岁的病人抑郁未经治疗的自然病程是9~18个月,而50岁以后增加至3~5年。有社会支持系统也是病人预后良好的指征之一。
一.老年期抑郁障碍预防
对于老年期抑郁障碍,治疗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在于预防,尤其社区预防工作。老年期抑郁障碍的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子女对于老年人,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同时要在精神上给以关心,提倡精神赡养。
(2)老年人要面对现实,合理安排生活,多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多与年轻人交往,常动脑子,不间断学习。
(3)按照自己的志趣培养爱好,如种花、钓鱼、书法、摄影、下棋、集邮等。
(4)由于老年期抑郁障碍容易复发,因此强调长期服药,对于大多数患者应持续服药2年,而对于有数次复发的患者,服药时间应该更长一些。
二.其他注意事项
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例预后不良。
老年期抑郁障碍一般护理
老年期抑郁障碍护理
当在年龄进入老年期的同时,人体出现了许多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据研究,65岁以上的老年人若与30岁健康个体对比,前者的脑重量为后者的56%,脑血流量为80%,最大工作速率为70%。此外,在心、肾、呼吸与代谢功能上也有着明显的下降(Schultz,1973)。可见,随着年事老迈,人的精神功能自然趋于缓慢和欠灵活机敏。当然并非全都如此,有不少老人的精神功能仍保持相当良好。高龄老人的生活方式渐趋单调,愈益孤寂者多。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脏病等不少躯体疾病也越来越增多。在躯体衰老多病和家庭地位下降,以及经济不富裕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高龄者发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异常者,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的当今世界中有相对增多之势。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结果表明不良情绪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健康状况,家庭关系,婚姻状况,经济来源,年龄与家庭结构等因素。因此,重视老年期的心理卫生,防止老年时期精神疾病的发生,对减少和环节本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指出部分年老离退休后,家庭就成为老年人活动的中心,随之而来的单调生活、“空巢”现象、丧偶、家庭人际关系以及老年人的家庭角色变化等都是老人面临的心理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处理得好,适应得好,则心情愉快,可以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作出贡献,若处理不好就会适应不了,心情压抑,情绪苦闷,甚至丧失生活的兴趣。近年来老年期抑郁障碍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明显上升,这与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密切有关。
老年人在心理卫生保健上,应重视以下几点:
①防止老年期心因性疾病的发生:
要改善退休老人的福利待遇,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协调其家庭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并减少精神紧张。对已发生心因性疾患者,应充分地重视环境调整与精神治疗。
②防止老年性谵妄:
在伴发躯体性疾病的同时,高龄患者易产生老年性谵妄。故应积极早期防止躯体疾病,注意患者对使用的任何药物的耐受情况。当解除了躯体疾患或营养、代谢失调之后,老年性谵妄是可望恢复常态的。
③注意改善脑功能状态,
防止一些缺血性脑疾患导致的精神异常。要防止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加强脑血循环。必要时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措施。如服用降血脂、减轻血管脆性、促进小动脉扩张的药物等。
④开展老年心理卫生的宣传与咨询,
普及医疗卫生常识,增强老年人的适应能力。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治,减少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在女性中更年期的机体变化比较显著。女性在45~50岁时,卵巢停止排卵,月经停闭,性腺活动的衰退改变较为突出。随之产生的是整个内分泌系统以及相关的新陈代谢都发生了变化。自主神经也有着明显的失调,因此也影响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处于更年期的妇女,常有体弱力衰、力不从心以及焦虑、不安感。再加上外貌的日趋衰老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不稳定,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更年期症状群。少数人,在某些精神创伤的促发下,发生了更年期忧郁状态或偏执状态。在青年时期患有情感性精神病者,处于更年期时也易发病,临床多以焦虑抑郁状态为主要病象。处于更年期阶段的女性,要加强体质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并要注意身心健康,注意防止精神创伤和躯体疾病。对已存在了更年期症状群者,要及时采用内分泌等治疗。对疑有情绪反常、疑虑多端者,应早期检查诊治。
老年期抑郁障碍饮食原则
老年期抑郁障碍饮食
老年人抑郁症的饮食注意事项
1)小米
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1等营养万分,有“健脑主食”之称。小米还有能防治神经衰弱的功效。
2)动物肝、肾脏富含铁质。
铁质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经常吃些动物肝、肾脏,体内铁质充分,红细胞可为大脑运送充足氧气,就能有效地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3)鱼类
可为大脑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不饮和脂及酸和钙、磷、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它们均是构成脑细胞及提高其活力的重要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