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汗腺癌

    汗腺癌(syringocarcinoma)系主要发生于大汗腺处的、具有浸润性和转移性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汗腺丰富部位。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肿瘤科,皮肤科
    疾病别称:恶性结节性汗腺瘤,恶性透明细胞汗腺瘤,恶性透明细胞末端螺旋腺瘤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面部,阴囊,外阴
    多发人群:多见于中、老年人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10%
    治疗周期:3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0 —— 100000元)
    疾病症状:结节,溃疡,皮肤粘连
    相关检查:涂片,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并发症:肺转移瘤
    治疗药品:抗癌平丸,塞替派注射液,卡培他滨片
  • 汗腺癌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二、发病机制:

      根据瘤细胞在汗腺的发生位置,有大汗腺癌和小汗腺癌之分。

    1.大汗腺癌(carcinoma of large sweat gland):

    系发生于大汗腺处,常为实质性、浸润性和转移性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分为5型:

      1)未分化型:

    有两种癌细胞,一种胞浆透明或染淡伊红色,呈小多边形或卵圆形;另一种胞浆染深伊红色,呈梭形。癌细胞有明显异型,排列成条索状或斑块状,有形成腺体倾向,不见PAS染色阳性物质。

      2)分化型:

    亦有两种,同未分化型,但胞浆淡染的细胞较大,呈大多边形或立方形。癌细胞相互交织,呈结节状排列,倾向于形成腺腔或囊腔。部分癌细胞内含有PAS染色阳性物质。

      3)腺型:

    由立方形或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形成腺腔。腺上皮细胞和腺腔内均见PAS染色阳性物质。

      4)黏液表皮样型:

    由不典型鳞状细胞巢及含有透明黏液或富于颗粒的柱状细胞组成。

      5)湿疹样癌型:

    癌细胞侵袭局部表皮。

      2.小汗腺癌(carcinoma of eccrine gland):

    系发生于小汗腺处,常为实质性的、具有浸润性的恶性肿瘤。依其组织病理特点分为四型:

      1)汗管样小汗腺癌(syringoid eccrine carcinoma):

    瘤细胞累及整个真皮甚至皮下组织,有开口于皮面的扩大导管腔隙,与棘层肥厚或疣状增生的表皮相连。内有彼此相连的导管腺样囊状结构,并可见角质囊肿。瘤细胞大小不一,核深染。分裂象易见。间质内血管丰富或纤维化甚至呈软骨样。电镜示腺囊腔的内衬上皮可有已角化或导管细胞,另见分泌细胞。

      2)透明细胞小汗腺癌(clear cell eccrine gland carcinoma):

    又称恶性透明细胞汗腺瘤(malignant clear cell hidroadenoma)、透明细胞汗腺癌(clear cell hidroadenocarcinoma)、恶性透明细胞末端汗管瘤(malignant terminal clear cell hidroadenoma),由良性透明汗腺细胞癌变而来。组织病理示:其肿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楚。瘤内见实质性、腺样和导管囊性区域和瘤透明细胞和不典型细胞。

      3)黏液性小汗腺癌(mucinous eccrine carcinoma):

    瘤实质为小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小巢或腺样结构。导管和微小囊状结构除大小和形状不一外,似小汗腺。细胞明显不典型,彼此融合或由硬化胶原隔开。胞核深染,偶见核分裂象。间质有明显黏液坑是其特点。

      4)小汗腺腺癌(eccrine adenocarcinoma):

    系典型小汗腺癌,生长快,高度转移。组织病理示同一瘤内除见实质性、导管、基底样细胞和鳞状细胞样团块外,主要为腺囊性结构、瘤细胞特别是透明细胞内有小汗腺型酶和糖原。因此,PAS染色有助于区别富有细胞性小汗腺癌与转移性腺癌。

  • 汗腺癌一般治疗

    1.汗腺癌西医治疗

      一、治疗:

    1.手术切除:

    仍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术范围须距癌肿3~5cm,切开皮肤后再潜行分离皮片2~3cm,作广泛切除,视基底癌肿的浸润程度而决定切除范围,通常应将受累组织一并切除,并作区域性淋巴结消除术。如癌肿位于肢体而广泛切除又难以彻底进行时,可考虑截肢术。

    2.放射治疗:

    此癌一般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但对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可试用。

      3.化学治疗:

    动脉插管注射抗癌药物如亚胺醌、塞替派、氮芥等,有时可使局部癌肿缩小。当癌肿已发生转移则进行化学治疗。

      二、预后:

      1.手术切除后易有复发,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汗腺癌辨证论治

    2.汗腺癌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与治疗:

      1)血热湿毒型:

      主证:皮肤红斑样皮损或糜烂潮红,伴有渗液、渗血,恶臭,触之出血,渍而难收,口苦 咽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

      方药:银花解毒汤(《疡医心得集》)合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

      2)肝郁血燥型:

      主证:皮肤丘疹或小结节,逐渐扩大,质地坚硬,边缘隆起,中有溃疡,溃后不愈,伴情志不畅,急躁眠差,胸胁苦满,口唇干焦,大便干涩,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养血润燥。

      方药:丹桅道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3)痰毒内结型:

      主证:皮肤丘疹或结节,中央糜烂或边缘隆起,色暗红,坚硬不平,局部刺痛,伴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口唇暗紫,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扶疯,清热解毒。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加减。

      4)气血两虚型:

      主证:患病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骨瘦如柴,纳差腰酸,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皮肤肿块腐溃,恶肉难脱,稍有触动则污血外溢,舌质淡白,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气血 扶正扶邪。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 汗腺癌预防

      1.对皮肤癌前病变如白化病、着色性干病、X线及激光性皮炎溃疡,应提高警惕,防止本病的发生,必要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2.避免过度日光曝晒,避免与各种射线、化学毒物的长期接触,注意及时诊治皮肤慢性炎性或溃疡性病变。

      3.皮肤癌预后良好,尤其是基底细胞癌,可采和综合治疗,对于第二次治疗的病例,也绝不能认为是姑息性治疗。

      4.饮食宜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忌食生姜、生葱、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5.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 汗腺癌一般护理

    汗腺癌护理

    1.心理护理:

    恶性肿瘤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否认期、愤怒期、妥协期、抑郁期和接受期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密切观察,给予不同的疏导和心理支持。

      2.营养护理:

    鼓励病人摄取足够的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对食欲较差、进食困难者宜少量多餐、少渣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放疗期间忌服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食物,如胡椒、葱、蒜、韭菜、羊、鸡等。

      3.疼痛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强度,指导病人使用不同的方法控制疼痛,对疼痛难以控制者可根据三级阶梯止痛方案遵医嘱给药。

      4.术后护理: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引流管、切口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术后如无禁忌证,可在1~7天后离床活动,即早期离床活动。可先在床上做肢体运动和翻身动作。如果身体恢复良好,可逐步加大运动量,变换锻炼内容。

      5.放疗护理:

    指导家人在放疗期间应减少病人活动,保证病人身心休息,放疗前后病人应卧床休息30分钟,放疗期间注意黏膜保护,观察局部器官的功能状态,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6.化疗护理:

    耐心向病人解释,取得有效的治疗配合,注意观察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发现有外渗现象,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对局部行普鲁卡因封闭。化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瘀斑、齿龈出血及感染等反应。

  • 汗腺癌饮食原则

    汗腺癌饮食保健

    一、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番茄鱼鳞汤:

      原料:鲜豆芽125克,鲜番茄65克,鲜鱼鳞150克(以鲤鱼、草鱼或鳙鱼即大头鱼等大鳞的鱼为佳),瘦猪肉50克,生姜2片,料酒10毫升,盐、味精适量。

      制作:

      1)将鲜豆芽洗净;鲜番茄洗净切块;瘦猪肉切薄片。

      2)将鲜豆芽、番茄、瘦猪肉、鲜鱼鳞、生姜、料酒、盐等诸料加清水600毫升,下锅煮沸后,改用文火熬煮30分钟。当汤饮或当采佐餐。每日1剂,连用7天。以后每周服2剂。

恶性结节性汗腺瘤,恶性透明细胞汗腺瘤,恶性透明细胞末端螺旋腺瘤
汗腺癌(syringocarcinoma)系主要发生于大汗腺处的、具有浸润性和转移性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汗腺丰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