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基底节血肿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是在CT广泛应用之后才发现的特殊部位现象。据Macpherson(1986)报道其发生率占颅脑损伤的3.1%,并将之分为两型:其一为单纯性基底节血肿,其二为复合性基底节血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脑外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颅脑
    多发人群:中老年人群尤以高血压病人多...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2-3个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 30000元)
    疾病症状:偏瘫,偏瘫
    相关检查:CT检查,颅脑MRI
    并发症:脑出血
    治疗药品:盐酸甲氯芬酯胶囊,偏瘫复原丸,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手术辅助定位器
  •   一、发病原因

      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病、脑外伤、抗凝或溶血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出血。根据病因分类如下:

      1.根据血管病理:常见有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AVM)、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膜动静脉畸形、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等。

      2.根据血流动力学:有高血压和偏头痛。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其他: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4.原因不明:如特发性脑出血。

      此外,有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的诱因:①血压波动:如高血压患者近期没有服用降压药物,或生气着急等,引起血压增高,以收缩压升高尤为重要。②脾气急躁或情绪紧张:常见于生气、与人争吵后。③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④过分疲劳:如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排便用力、运动。

      二、发病机制

      脑出血的发生机制

      在发生机制上,实际上每一例脑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而可能是几种综合因素所致。高血压形成脑出血的机制有许多说法,比较公认的是微动脉瘤学说。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不足以引起脑出血,脑出血常在合并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

      (1)微动脉瘤破裂:因脑内小动脉壁长期受高血压引起的张力影响,使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动脉瘤,其直径一般500μm。高血压患者的脑内穿通动脉上形成许多微动脉瘤,多分布在基底核的纹状动脉、脑桥、大脑白质和小脑中直径在100~300μm的动脉上。这种动脉瘤是在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囊状,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这种囊性血管容易破裂造成脑出血。

      (2)脂肪玻璃样变或纤维坏死: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直径100~300μm小穿通动脉管壁内膜起到损害作用,血浆内的脂质经损害的内膜进入内膜下,使管壁增厚和血浆细胞浸润,形成脂肪玻璃样变,最后导致管壁坏死。当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3)脑动脉粥样硬化: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内膜同时存在多样病变,包括局部脂肪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或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长和钙沉着。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易发生脑梗死,在大块脑缺血软化区内的动脉易破裂出血,形成出血性坏死病灶。

      (4)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在结构上薄弱:大脑中动脉与其所发生的深穿支-豆纹动脉呈直角,这种解剖结构在用力、激动等因素使血压骤然升高的情况下,该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 基底节血肿一般治疗

      若病人伤后意识有所改善,血肿小于30ml,颅内压不超过3.33kPa(25mmHg),CT无严重脑室、脑池受压、中线移位未超过10mm,未穿破脑室者,可行姑息性治疗,否则,应及早施行手术。

      手术方法:对单纯性基底节血肿可采用钻孔穿刺引流术,即在额或颞部,避开脑重要功能区钻孔或锥孔,按CT所示位置定向穿刺血肿,小心抽出其中液态部分,如有60%积血可以排出,即已达到减压目的,放入导管作为术后引流,缝合伤口。必要时可在CT监测下注入尿激酶数次以促其固态血块液化后排出。若单纯性基底节血肿已破入脑室,则直接行脑室穿刺放置导管引流。

      对复合性基底节血肿,伴有同侧颅内血肿时,最好按CT所示部位设计骨瓣或骨窗开颅,通过一个人路同时解决两处血肿,如果不能一次完成手术或因病变各居异侧时,则除行开颅术清除复合血肿外,对基底节血肿亦应行骨窗开颅或至少采用扩大钻孔的方法,经外侧裂或颞上回切开脑皮质,在直视下清除基底节血肿,彻底止血,以免术后发生再出血。

  •   1.本病为外伤性疾病,无预防措施。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2.一旦发生脑外伤应尽早明确诊断,早治疗。

      3.合并有其他颅内血肿,且预后较差

  • 基底节血肿一般护理

      遇事注意冷静,避免情绪激动产生冲突导致本病。其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 基底节血肿饮食原则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