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

    混合型RTA,是兼上述两型Ⅰ、Ⅱ型RTA的临床特征并存。有人将本型分为混合型和Ⅲ型RTA两种。认为混合型兼有Ⅰ、Ⅱ型RTA两者之临床特征,被称为Ⅱ型RTA的亚型。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肾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40%
    治疗周期:6-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疾病症状:乏力,食欲不振,骨痛
    相关检查:尿胱氨酸,氯化铵负荷试验,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并发症: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
    治疗药品: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
  •   一、发病原因

      混合型RTA是兼上述两型Ⅰ、Ⅱ型RTA的临床特征并存,故发病原因也兼有Ⅰ、Ⅱ型RTA的特征。

      1.原发性疾病 散发的和遗传的。

      2.继发性遗传性疾病 骨质石化症,神经性耳聋,碳酸酐酶B缺乏或功能减低,丙酮酸羟化酶缺乏,遗传性果糖耐量下降,胱氨酸沉积症、Lowe综合征、Wilson病等。

      3.药物和中毒 两性霉素B、锂、甲苯。

      4.钙代谢异常 原发性钙沉积肾病,特发性高钙血症,维生素D过量或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5.全身免疫性疾病和高丙种球蛋白疾病 特发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甲状腺炎、肝硬化、原发性胆管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

      6.间质性肾疾病 梗阻性肾病、肾移植排斥反应、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病、海绵肾、止痛剂肾病。

      7.原发性疾病 散发的,遗传性的。

      8.继发性遗传性疾病 遗传性果糖含量下降、碳酸酐酶B缺乏及功能减低、

      9.药物和毒物 重金属(铅、镉、汞、铜),碳酸酐酶抑制剂,服用过期四环素。

      10.其他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舍格伦综合征、淀粉样变、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排斥反应、高维生素D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

      二、混合型RTA发病机制应与Ⅰ、Ⅱ型RTA相似。

      1. H+主动转运致管腔速度降低

      (1)梯度缺陷:H+转运对管腔H+(管腔-细胞或管腔-小管周围H+梯度)的抑制作用异常敏感,其主动转运速度降低。

      (2) H+分泌缺陷:即使解除H+浓度的抑制后,H+由细胞向管腔转运仍低于正常,分泌能力降低。

      2. H+从管腔到细胞(或到间质)弥散速度增加

      (1) H+反流增加:小管上皮细胞腔面膜或紧密连接对H+通透性增加,使H+由管腔向细胞内反流。

      (2)依赖电压的H+转运缺陷:因管腔Na+吸收减少或Cl-重吸收增加,降低了管腔的负电荷,降低了H+的分泌或增加了H+的反流。

      3.重吸收HCO3-的能力下降 正常人HCO3-85%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近曲小管酸化功能受损害时,重吸收HCO3-的能力下降,过多的HCO3-从尿中排出,这种碳酸氢盐的耗失,使血中HCO3-含量下降,形成酸中毒和碱性尿。

  •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一般治疗

      一、治疗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及Ⅲ型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应参照Ⅰ、Ⅱ型。但Ⅲ型碱性药用量应更大,碳酸氢钠剂量每天5~10mmol/kg。与Ⅰ型RTA相似者治疗同Ⅰ型。

      1.病因治疗 Ⅰ型RTA患者多有病因可寻,如能针对病因治疗,其钾和酸分泌障碍可得以纠正。

      2.碱性药物的应用 Ⅰ型RTA碱性药物的剂量应偏小,剂量偏大可引起抽搐。因肝脏能将枸橼酸钠转化为碳酸氢钠,故常给以复方枸橼酸合剂即Shohl溶液(枸橼酸140g,枸橼酸钠98g,加水至1000ml)50~100ml/d,分3次口服。

      3.钾紊乱的治疗 低钾者常用枸橼酸钾合剂,即枸橼酸钠300g,枸橼酸钾200g,加水1800ml;60ml/d,分3次口服。补钾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禁用氯化钾。

      4.钙及维生素D的应用 维生素D的用量偏大,每天注射维生素D2或D3 30万U。当血钙>2.5mmol/L或血清碱性磷酸酶恢复正常时则停用,以避免高钙血症;应用维生素D时必须与碱性药物同用。与Ⅱ型RTA相似者治疗同Ⅱ型肾小管酸中毒。

      如有明显继发性原因如治疗药物或金属中毒、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按Ⅱ型RTA的治疗原则进行相应治疗。

      二、预后

      混合型肾小管酸中毒及Ⅲ型肾小管酸中毒如早期诊断及治疗,没有发生肾钙化症者,预后一般良好。及时补碱,可延缓出现肾钙化症和肾结石;有些病人可以自发性缓解;有些肾钙化症的病人,尤其是加杂尿路感染时,可发展为慢性肾衰而死亡。

  •   对Ⅲ型肾小管酸中毒,尚无有效预防措施。而继发性疾病的预防应从治疗基础疾病入手,控制其发展致肾小管性酸中毒。

  •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一般护理

       对已病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展,争取预后良好。

  • 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饮食原则

      1、混合型肾小管性酸中毒不适宜吃什么?

      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