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伏暑

    伏暑是由暑湿之邪引起而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发病急骤,病势既重又缠绵难愈;初起寒热不规则,有发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之邪内蕴外发的证候表现为主要特点。根据其发生季节及临床表现,临床上西医的秋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脑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急性热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全身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
    治 愈 率: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疾病症状:烦躁不安,烦渴多饮,胃脘饱胀
    相关检查:体温
    并发症:流感,流行性出血热,风热感冒
    治疗药品:小柴胡颗粒,清开灵软胶囊
  • 伏暑病因

      伏暑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感受暑湿之气,迨至深秋或入冬,复感当令之邪而诱发。

  • 伏暑辨证论治

      一、中药治疗:

      (一)卫气同病型

      【治法】 清暑化湿,解表透邪。

      【方药】

      1.主方黄连香薷饮(朱肱《类证活人书》)加味

      处方:香薷10克,扁豆15克,厚朴9克,黄连9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滑石20克,薏苡仁2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脘痞泛恶、烦闷欲呕者,加法半夏9克,陈皮9克。若汗出而热不解、头重如裹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白芷8克。若汗出多、面红赤垢、苔黄干者,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20克。

      2.中成药苍薷丸,每次6克,姜汤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加杏仁、滑石、薏苡仁、通草方(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10克,淡豆豉10克,荆芥9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9克,杏仁8克,滑石30克,薏苡仁20克,通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二)卫营同病型

      【治法】 辛凉透表,清营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加减(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荆芥9克,薄荷9克(后下),芦根15克,生地黄2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麦冬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小便黄短而无汗者,为阴液不足,加玉竹18克,玄参2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克,玄参30克,枳实8克。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一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淡竹叶12克,芦根30克,薄荷3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水煎服,每日2剂。

      (三)邪郁少阳型

      【治法】 清泄少阳,解暑化湿。

      【方药】

      1.主方蒿芩清胆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青蒿10克,黄芩12克,淡竹茹10克,法半夏9克,枳壳8克,陈皮8克,赤茯苓20克,滑石30克,青黛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纳呆、口苦、便溏、尿黄、苔腻者,可加大豆黄卷12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若渴饮较甚,热久留不退、苔黄干者,可加乌梅6克,柴胡8克,大青叶10克。若兼见咳喘痰多、胸闷者,可加杏仁12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

      2.中成药

      (1)柴胡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2次。

      (2)小柴胡冲剂,每次6~8克,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柴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10克,青蒿9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12克,倒扣草12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2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四)邪滞肠腑型

      【治法】 清热化湿,导滞通下。

      【方药】

      1.主方枳实导滞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枳实9克,生大黄9克,山楂9克,槟榔8克,厚朴8克,黄连6克,神曲6克,连翘9克,紫草9克,木通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水泻样、肛门灼热者,可去大黄、枳实,加黄芩12克,火炭母18克,葛根20克。腹胀闷痛者,加广木香9克(后下),藿香梗10克。呕吐频者,加法半夏9克,生姜6克,竹茹10克。

      2.中成药保和丸,每次2支,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冲),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参15克,黄柏12克,苍术10克,牛膝12克,草河车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五)热入心营。下移小肠型

      【治法】 清心凉营,利泻火府。

      【方药】

      1.主方导赤清心肠(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生地黄25克,茯神18克,木通6克,麦冬15克,牡丹皮12克,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叶10克,莲子心3克,灯心草8克。水煎取汁1碗半,先冲童便1杯,分2次温服,每日2剂。

      若小便色红者,可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0克,三七末3克(冲)。发热甚者,加水牛角15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芦根15克。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l~2次。

      3.单方验方银蒲消毒饮(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蒲公英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20克,香附12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六)热闭心包。血络瘀滞型

      【治法】 清营泄热,开窍通络。

      【方药】

      1.主方犀地清络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0克,连翘12克,淡竹沥12克,鲜生地黄2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生姜5克,鲜石菖蒲10克,鲜茅根30克,灯心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烦渴、高热、汗出多者,可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若癍疹隐隐或衄血、便血者,可加大青叶15克,玄参25克,仙鹤草15克。

      2.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以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后以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

      3.单方验方加减银翘散(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玄参25克,麦冬25克,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竹叶12克。荷叶12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二、中医的其他疗法

      敷药外治

      用雄黄10克、朱砂lO克、玄明粉30克共研成细末,葱白、生姜捣烂绞汁约20毫升,与药末拌匀,再加入青皮鸭蛋清适量调成厚糊状。将药膏涂敷于患者脐窝神阙穴上,外以纱布盖上,再用宽布带束紧固定,每日换药。功可清心火、泄腑气,能退热、利尿、透邪。适用于热人心营、下移小肠的患者。

  •   伏暑预防

      1.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灭蚊、灭鼠、防蚊、防鼠。注意防止受寒感冒、避免劳累。

      2. 在秋冬季节伏暑多发时令和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疫区),可预防性地服中药:丹参30克,白茅根30克,大青叶10克,黄芪15克,枳实10克,甘草6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3克。

  • 伏暑一般护理

      伏暑护理

      伏暑见《济生方》卷三。《温病条辨》卷一:“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伏暑症,暑久伏病也。……若热毒之气既已受之,或为些小风寒所固,此毒遂渐渐入内,伏于三焦肠胃之间,或秋或冬,久久而发,此暑毒伏于人身之内。”

  • 伏暑饮食原则

      一、伏暑食疗方

      1、清暑荷叶汤:

    用荷叶3张、柠檬4片、莲子12克、薏苡仁12克、鸡内金6克、猪瘦肉60克(切块),洗净同煲煮汤,以肉熟烂为度,加入适量精盐、葱白调味,吃肉饮汤。可作伏暑病患者辅助饮食治疗,尤其适合邪郁少阳或热滞肠腑的患者饮食。

      2、恢复期可服食疗粥:

    干山药50克或鲜山药100~120克,洗净切块,粳米100克同煮粥,每日1~2次。

      二、伏暑吃哪些对身体好?

      (1)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

      (3)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4)多食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鸡蛋等。预防感冒的发生。

      (5)饮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烧食欲较好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三、伏暑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吃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2、禁忌烟、酒、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3、忌热性食物如高粱、糯米、韭菜、小茴香、刀豆等。

急性热病
伏暑是由暑湿之邪引起而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发病急骤,病势既重又缠绵难愈;初起寒热不规则,有发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之邪内蕴外发的证候表现为主要特点。根据其发生季节及临床表现,临床上西医的秋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脑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