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脓肿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其感染途径和原发病灶如下:
1.邻近化脓性病灶,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尤其额窦)、颅骨骨髓炎等直接蔓延而致。
2.静脉逆行感染 面部三角区及头皮感染经入颅静脉及导静脉等逆行感染。
3.外伤或开颅术 开放性颅脑外伤和开颅术后,继发引起的感染,如硬脑膜下血肿术后,脑脓肿破溃入硬膜下腔。
4.血行感染 是由败血症或菌血症血行播散所致,更少见。
硬脑膜下脓肿的致病菌常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婴幼儿多为流行性感冒杆菌或肺炎球菌。
二、发病机制
硬脑膜下脓肿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硬脑膜的内层发生炎症性改变,所以过去也常被称作硬脑膜内层炎。早期即可见硬脑膜的内面有纤维脓性渗出液,渗出液多位于大脑凸面,先在额叶,然后向内扩展到顶部和向下到大脑外侧裂。病变更广泛时可继续向下侵犯额叶。但此种脓性渗出物不易在额叶眶面发现,因为额叶眶面与眶顶附着紧密。脓性渗出物亦可沿外侧裂扩展到视交叉区,亦可沿大脑镰扩展到额叶内侧面,甚至到对侧的大脑凸面。当脓性渗出物积聚到相当数量 时,不仅使脑受压,同时还会引起颅内压增高,当炎症扩展到其下面的软脑膜和脑组织时则更有临床意义。进入慢性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在蛛网膜和脑之间形成粘连,而且硬脑膜下脓肿具有较厚的包膜,此时抗生素很难进入脓肿包膜内。
硬脑膜下脓肿一般治疗
硬脑膜下脓肿西医治疗
一、治疗
不论术前、术后均应使用抗生素,在急性期即应及时手术治疗。
1.钻颅引流 因脓肿病灶广泛,可于两处钻颅,对口引流。依据病菌和脓腔情况,可选用抗生素配液冲洗,并置管引流,待脓腔闭合后,拔除引流管。
2.开颅病灶清除 多用于病灶内肉芽组织较多,颅内压过高,甚至形成脑疝者。如有颅骨骨髓炎者,可在钻孔排脓后,尽可能扩大骨窗,咬除有骨髓炎的颅骨,切除硬膜侧包膜,以利术后脓腔闭合,置管引流,等脓腔闭合后拔管。
3.原发病灶根治手术 一般待病情稳定,即可根据原发病灶的情况施行根治手术。
二、预后
硬脑膜下脓肿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变波及的范围。大脑镰旁的硬脑膜下脓肿,由于手术处理较难,所以预后较差。由于不断出现各种新的,更加有效的抗生素以及CT和MRI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使本病的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
硬脑膜下脓肿预防
治疗邻近化脓性病灶,防止面部三角区及头皮的静脉逆行感染,外伤或开颅术时注意无菌操作,均有助于预防硬脑膜下脓肿。
硬脑膜下脓肿一般护理
硬脑膜下脓肿护理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硬脑膜下脓肿饮食原则
硬脑膜下脓肿饮食保健
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