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as,HEV)属嵌杯病毒科,无包膜,核酸为单股正链RNA。有两个基因型:缅甸株(B)和墨西哥株(M)。中国株与前者属同一亚型。病毒在体外不稳定,对高盐、氯化铯、氯仿等敏感。细胞培养尚未建立,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可感染HEV。
二、发病机制
HEV主要侵犯肝脏,通过直接致病作用和(或)免疫性损伤引起肝细胞炎症和坏死。肝脏病理改变有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汇管区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浸润。急性黄疸型患者半数以上可见淤胆和胆栓形成。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综合对症措施同甲型肝炎。
1.一般治疗 避免剧烈活动,适当休息,发热、呕吐、乏力时必须卧床。合理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补液。
2.药物治疗 为防止发展为重症肝炎,除密切监护外,可根据药源,因地制宜,适当选用保护肝脏的西药或中草药清肝利胆治疗。
3.重症型肝炎 应该住院隔离治疗,绝对卧床休息,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采取综合措施,如阻止肝细胞继续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血清胆红素,改善肝脏微循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腹膜炎等,以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
4.淤胆型肝炎 本型黄疸较深,持续日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但预后良好。
(1)门冬氨酸钾镁:可给门冬氨酸钾镁每次0.2~0.4ml/kg,1次/d,加入适量5%~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缓慢滴注。
(2)茵栀黄:茵栀黄注射液2~6ml,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100ml,1~2次/d,静脉滴注。
(3)山莨菪碱(654-2):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0.1~0.2mg/(kg·次),加入5%~10%葡萄糖20~40ml,静脉滴注,1~2次/d。
(4)泼尼松龙(强的松龙):必要时选用泼尼松龙(强的松龙)1~2mg/(kg·d),分2次静脉滴注,一旦黄疸开始消退就逐渐减量停药。
二、预后
本病病死率为2.5%;孕妇患者病死率为10%~20%,最高达39%,随孕龄增长病死率增高。
一、预防
由于本病患者在潜伏期后期,症状出现前已大量排毒,即具有传染性,难以及时发现并采取隔离措施,而至今尚无主动或被动免疫制剂供预防,因此戊型肝炎的预防策略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大多数戊型肝炎的流行系经水传播,保证饮水安全,广泛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改善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等,大力进行卫生宣教,管理好水源、粪便、食品和病人,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尤其应该重视集体单位及幼托机构,预防流行和减少发病例数。
现有丙种球蛋白不能预防本病。HEV的基因重组疫苗尚在研制中,用HEV基因多肽,含ORF3HEV cDNA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SVL),构建HEV cDNA疫苗,接种实验小鼠,该鼠血清可测得抗HEV阳性,为HEV基因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可行性。主要是保护水源、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和改善环境卫生。人丙种球蛋白对本病无明显预防作用。基因重组疫苗和核酸疫苗正在研究之中。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护理
一、护理
1)休息:急性肝炎早期应卧床休息,症状减轻后要控制活动,最好在饭后能卧床休息1~2个小时,使血液集中于胃,肝,肠部,以利于肝脏血液循环。肝功能基本正常后,可适当增加活动,如散步,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以不感觉疲劳为原则。
2)饮食:肝炎病人食欲不佳,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因吃大量的蛋白类食物和过量的糖,如高脂肪、高蛋白、高糖、不但不能达到营养目的,反而易产生有害代谢物质,增加肝脏负担。
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饮食原则
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习惯,多吃一些维生素、蛋白质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