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属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发病原因病因尚未明确。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期间或感染以后常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也常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治疗,因此,难以明确再障是感染、药物引起的还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有时感染性疾病是全血细胞减少引起的,而不是病因。引起再障的肝炎类型至今尚未肯定,约80%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可能为丙型肝炎,其余由乙型肝炎引起。肝炎相关性再障临床上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居多数,起病急,肝炎和再障发病间期平均10周左右,肝炎已处于恢复期但再障病情重,生存期短,发病年龄轻,大多系在非甲非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病;慢性型属少数,大多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病,病情轻肝炎和再障发病间期长,生存期也长。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致染色体畸变,并可通过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尚可破坏骨髓微循环。
二、发病机制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再障的发生主要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和干细胞受损。血细胞的生成,需要细胞周围供应造血原料,红髓中毛细血管床呈现许多扩张段,称为窦状隙,它是毛细血管床的功能单位。应用60Co照射小鼠骨髓,在放射反应期首先看到血窦基底膜和外层的外膜细胞严重损害,造血细胞亦遭破坏,造血恢复期先出现血窦的恢复和少量造血细胞,然后才出现窦恢复和少量造血细胞,然后才出现窦周围造血细胞的恢复。因此曾认为骨髓微环境的损害是产生再障的根本原因,造血干细胞的损害是继发的。近年有的试验证明正常的多能干细胞可在再障病人的骨髓中繁殖,说明再障的原因并非单独由于骨髓微环境损害所致,可能与宿主干细胞的受损也有关系。总之,再障的发病机理尚未十分明了,已知因素是骨髓多能干细胞及微环境受损而产生一系列机能与形态变化,进一步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1、自身免疫机制学说:近年医学界发现再障病人可有淋巴细胞总数下降,E-玫瑰花结绝对值、皮肤超敏反应和巨噬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降低。急性型尚有裂解素和γ球蛋白减低,故产生再障的原因尚有免疫因素。肝炎患者可产生各种抗体,其中许多抗体与组织间有交叉反应性,抗体的产生使宿主的自身识别系统功能障碍,导致骨髓衰竭。
2.肝脏损伤学说:肝脏损害不能提供正常所需的造血营养物质,对中间代谢产物丧失解毒能力,产生的毒性物质所致的骨髓损伤。
3.基因学说:病毒直接影响造血基因,实验研究证明传染性肝炎病毒可使白细胞发生染色体畸变。
4.肝炎病毒对骨髓的侵袭:破坏干细胞的复制,导致原始细胞中干细胞的损伤,使造血细胞染色体发生异常。
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征应按肝炎治疗同时按再生障碍性贫血做双轨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适当进行活动;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注意卧室、皮肤、口腔及饮食卫生,有条件可住血液层流病房。
2. 对症治疗:治疗肝炎。
3. 双轨治疗:采用雄性激素、皮质激素、抗生素和积极支持疗法,常不能改变其预后,存活率仅10%左右。雄性激素和支持疗法早期可使网织细胞增加,但粒细胞、血小板数难以回升。近年来使用免疫抑制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骨髓移植和胚肝等治疗,使存活率明显提高。部分一次免疫抑制疗法无效的病例,重复第2次治疗而获得成功,若免疫抑制疗法失败者应早作骨髓移植,胎儿造血细胞移植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功能,输入的胎儿造血细胞越多越好,一般应为骨髓细胞的3~6倍,选择胎龄4~5个月胚肝,因其粒系祖细胞含量达到最高峰,最宜选作移植。
二、预后
本病征预后严重,病死率高达85%~90%,女性患者较男性略差。Gluckman等认为,治疗前血液检查结果,对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粒细胞<0.2×109/L,网织细胞<10×109/L,1年存活率仅40%,超过上述数值患者,1年存活率为77%。Gamitta将肝炎再障综合征分为两组,一组粒细胞和血小板严重受抑制,淋巴细胞比例>80%~85%,病死率高达90%,大多数病例在3个月内死于感染或出血,失去自行缓解和获得疗效的机会;另一组骨髓轻度受抑制,周围血计数较高,因此,有足够的时间获得疗效或自行缓解,骨髓细胞增生显著低下,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者预后差。
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治宜补肾为本,兼益气活血。常用中药为鹿角胶、仙茅、仙灵脾、黄芪、生熟地、首乌、当归、苁蓉、巴戟、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阿胶等。
病因尚未明确,但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炎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发生本症,约有数百种药物和毒物可造成肝细胞的损害,避免长期,大量接触,以防本症发生,同时应合理喂养,平衡膳食,做好小儿生后的各种预防接种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治各种慢性炎症性肠病等等。
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一般护理
一、护理
1.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炎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儿肝脏损害而发生本症。约有数百种药物和毒物可造成肝细胞的损害,避免长期、大量接触,以防本症发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做好各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更衣、剪指甲。
2.预防出血:活动需小心,避免受伤出血;注意避免口腔粘膜和鼻腔粘膜受损出血。
3.同时应合理喂养,平衡膳食,做好小儿生后的各种预防接种工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儿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饮食原则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