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病毒感染(45%)
新生儿肝炎大多是由于在母体内感染病毒所导致。一般在出生后1-3周逐渐出现黄疸,而且持续加重。也有的患儿是在生理性黄疸消退以后又再度出现黄疸。同时伴有不爱吃奶、呕吐和体重不增加等表现。大便颜色在出生时正常,以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或者灰白色,尿的颜色深黄。包括巨细胞病毒、各种肝炎病毒等。
代谢缺陷(20%)
临床显示有一定量的病例与先天性代谢缺陷有关,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梅缺乏症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新生儿代谢紊乱,产生机体无法代谢的肝毒性物质,损害肝脏,诱发新生儿肝炎。
其他因素(8%)
如胆汁淤积或肝内、外胆道闭锁。
新生儿肝炎一般治疗
以保肝治疗为主,供给充分的热量及维生素。禁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黄疸严重者可试用强的松(2mg/kg/日)抗炎,以减轻胆管梗阻,通常用药4~8周,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停药,需注意预防其他感染。
短期肾上腺皮质激素似可减轻黄疸。还可参考急性甲型肝炎中西医治疗原则,进行保肝治疗。
用药原则:
1.普通病例以补充多种维生素,护肝利胆为主,短期应用激素。
2.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疗外可静脉使用护肝药,静滴肌甘、肝太乐、辅梅A等支援疗法,静脉输液,黄疸严重者加用中药利胆。
新生儿肝炎辨证论治
一般病例可用中药清热、利湿、退黄,如茵陈蒿汤等。中药茵陈三黄汤可长期服用,重症可用注射液,每日1~2次。病因明确者,针对病因治疗。
育龄妇女怀孕后,应尽早进行乙型肝炎的感染标志筛查,对于孕妇HBsAg阳性以及HBsAg和e抗原双阳性的,从预产期前3个月起,每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剂量200-400IU,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200IU,并可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出生后2周再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200IU,新生儿满月和6个月时各接种1针乙肝疫苗,此后,尽快落实加强免疫,及时落实有关的预防措施,可以阻断85%以上的母婴传播,对于未发现感染标志的孕产妇,其所产新生儿应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肝炎一般护理
1.要求孩子保持每天午睡2小时,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
2.孩子活泼好动,病情稍好些就坐不住了,家长很难控制。可以针对孩子的特点,多给他讲故事,也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看些画报、电视,兼顾其休息与活动。
3.在急性期,孩子食欲较差时,可以多给他吃些易消化、易吸收、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牛奶、水果、新鲜蔬菜等,也可以为他准备一些日常爱吃的,如:茄汁的食物等。饮食恢复正常以后,要防止他进食过多,因为吃得太杂、太多会伤及肠胃或出现脂肪肝。
4.药物的调养方面,一般给予多种维生素、酵母片等,主要目的是增进食欲,保护肝脏。也可以服用一些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中药,帮助肝功能的恢复。
新生儿肝炎饮食原则
(1)应注意营养平衡。
(2)保证禁食者每天的糖类供应,葡萄糖可按8~12mg/(kg·min)计算给予。
(3)供应一般量的蛋白,勿使超负荷。
应投予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在肝外组织进行代谢,促进蛋白合成。
(4)脂肪供应减少:肠内胆盐的减少影响对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和吸收,还促使肝和小肠合成胆固醇增多。
(5)肌内注射维生素A、K、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