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病因
1.遗传因素
已有的资料支持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多数群体研究未能区分GAD和其它形式的焦虑障碍。Noyes等(1987)报道GAD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本病的患病率为19.5%,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Slater等发现单卵双生子(MZ)的同病率为41%,远高于双卵双生子(DZ)的同病率(4%)。Kendler等(1992)研究了1033对女性双生子,认为焦虑障碍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度约为30%,且认为这不是家庭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过,某些研究表明,上述遗传倾向主要见于惊恐障碍,而在GAD患者中并不明显。
2.生化因素
乳酸盐假说
惊恐发作是能够通过实验诱发的少数几种精神障碍之一。Pitts等(1967)给焦虑症病人注射乳酸钠,结果多数病人诱发了惊恐发作。不过,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去甲肾上腺素(NE)
焦虑症患者有NE能活动的增强。支持的证据有:①焦虑状态时,脑脊液中NE的代谢产物增加;②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NE)能诱发焦虑,并能使有惊恐发作史的病人诱发惊恐发作;③蓝斑含有整个中枢神经系统50%以上的NE神经元,NE水平由蓝斑核的胞体及α2自受体调节。动物实验表明,电刺激蓝斑可引起明显的恐惧和焦虑反应,同时有蓝斑神经冲动发放的增加和中枢NE更新的加速,米帕明治疗惊恐发作有效,可能与减少蓝斑神经元冲动发放有关。④人类研究发现,α2受体拮抗剂如育亨宾(yohimbine)能使NE增加而致焦虑,而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对焦虑治疗有效。
5-羟色胺
许多主要影响中枢5-HT的药物对焦虑症状有效,表明5-HT参与了焦虑的发生,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此外,有关多巴胺、γ-氨基丁酸、苯二氮 (造字001)受体等与焦虑的关系的研究众多,不过尚难有一致性的结论。
3.心理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以动物实验为例:如果按压踏板会引起一次电击,则按压踏板会成为电击前的一种条件刺激,而这种条件刺激可引起动物产生焦虑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导致动物回避按压踏板,避免电击。回避行为的成功,使动物回避行为得以强化,从而使焦虑水平降低。这一动物模型说明,焦虑发作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可怕情境的条件反应。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
焦虑症一般治疗
一、焦虑症西医治疗
(一)心理治疗
1.健康教育
焦虑症患者一般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有助于解释或减轻焦虑程度的信息。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对疾病性质的讲解,如焦虑的本质,为何会产生焦虑等,让病人明白疾病的性质,消除某些顾虑。同时要了解患者自身对疾病的理解,及时洞悉患者的某些不良认知。指导患者进行一些简单实用的应付焦虑的方法,改变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2.认知治疗
焦虑症病人容易出现两类逻辑错误:其一是过高地估计负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是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其二是过分戏剧化或灾难化地想象事件的结果。焦虑症病人对事物的一些歪曲的认知,是造成疾病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后,治疗者就要帮助病人改变不良认知或进行认知重建。
3.行为治疗
焦虑症患者往往有焦虑引起的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血管系统与消化系统症状。运用呼吸训练、放松训练、分散注意技术等行为治疗方法常常有效。对于因焦虑或惊恐发作而回避社交的患者,可以应用系统脱敏(暴露)治疗。
(二)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药物
应用广泛,抗焦虑作用强,起效快。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将其分为长程、中程及短程作用药。长程作用药包括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等;中程作用药包括阿普唑仑、去甲羟西泮、氯羟西泮等;短程作用药如三唑仑等。一般来说,发作性焦虑选用短程作用药物;持续性焦虑则多选用中、长程作用的药物;入睡困难者一般选用短、中程作用药物;易惊醒或早醒者,选用中、长程作用药。临床应用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到最佳治疗量,维持2~6周后逐渐停药,以防成瘾。停药过程不应短于2周,以防症状反跳。
2.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如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等以及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SNRIs)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抗抑郁剂对焦虑病人效果良好,此类药物因服用方便,副作用较少,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如米帕明、阿米替林等对广泛性焦虑有较好疗效,但因有较强的抗胆碱能副作用和心脏毒性作用,限制了他们的应用。
根据抗抑郁药起效较慢,但无成瘾性,而苯二氮卓类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有成瘾性的特点,临床上多采用在早期将苯二氮卓类与三环类、SSRIS类或SNRIs类药物合用,然后逐渐停用苯二氮卓药物。而很少单独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作为一种长期的治疗手段。
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心得安)常用。这类药物对于减轻焦虑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所致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震颤、多汗、气促等有较好疗效。常用量10mg~30mg/次,每天3次。有哮喘、充血性心衰、正在服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或容易出现低血糖者使用要小心。
4.其它药物
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因无依赖性,也常用于焦虑症的治疗。缺点是起效慢。
焦虑症辨证论治
二、焦虑症中医治疗
焦虑症中医治疗,提倡治疗与调理相结合,疏肝、益肾、健脾,宁心安神,调理气血,平衡阴阳;同时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生物节律,提高细胞活力。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心虚胆怯型
表现: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心悸食少,恶闻声响。舌多正常,脉细数或弦细。
焦虑症中医治疗:①宁神定志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②解郁安神冲剂,每次10-2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痰热扰神型
表现:惊恐不安,心烦不眠,多梦易惊,口苦目眩,胸满痞塞,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焦虑症中医治疗:①牛黄清心丸,每次3-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②安神温胆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肝肾阴虚型
表现:怕恐不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午后面红,易出汗,四肢弱,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脉细数。
焦虑症中医治疗:①朱砂安神丸,每次2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②健脑补肾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焦虑症中医治疗,主张依症施治,身心兼顾的调养原则,因此治疗起来不仅能够起到治病的效果,还能达到滋补身心的作用。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焦虑症中医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防不利事件的发生。
焦虑症预防
1.自我治疗
对于焦虑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患者不妨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自我治疗:
2.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
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
3.自我松弛
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
4.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5.自我刺激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
6.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在自我采取以上方法的同时,还必须使用抗焦虑药。常用的有安定、利眠宁等,可以口服也可以肌肉或静脉注射。如果焦虑伴有抑郁,服用多虑平、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有良好效果。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如果能够严格遵照医嘱,并进行密切配合性的自我治疗,不长时间一定能摆脱焦虑。
焦虑症一般护理
焦虑症护理
家庭治疗措施
1.深呼吸
当你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作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脉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减缓呼吸速率,使身体相信焦虑已过去。正确的腹部呼吸是,当你一吸一呼时,腹部将随之一起一伏。
2.活动你的下颚和四肢
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此时不妨放松下颚.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纾解压力。你还可以做扩胸运动,因为许多人在焦虑时会出现肌肉紧绷的现象,引起呼吸困难。而呼吸不顺可能使原有的焦虑更严重。欲恢复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回。
3.保持乐观
当你缺乏信心时,不妨想像过去的辉煌成就,或想像你成功的景象。你将很快地化解焦虑与不安,恢复自信。
4.幻想
这是纾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幻想自己躺在阳光普照的沙滩上,凉爽的海风徐徐吹拂。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肯定自己
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对付”,“我比别人行”。这样可使你渐渐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应,使你的智能反应逐渐表现出来。结果,你果真平静下来了。
6.学会放松
在面临每天的例行干扰之前,暂时放松数秒,可以大幅改善焦虑的程度。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养成这种蓄意放松数秒钟的习惯,它可充当有效的镇定剂。使你控制焦虑,而不是被焦虑掌控。周末假日,还可以开车兜风或到海边逛逛。尽量作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抛开工作的烦恼。
7.转移注意力
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潮的工作气氛。
8.放声大喊
在公共场所,这方法或许不宜。但当你在某些地方,例如私人办公室或自己的车内,放声大喊是发泄情绪的好方法。不论是大吼或尖叫,都可适时地宣泄焦躁。
9.保持睡眠充足
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这可能不易办到,因为紧张常使人难以入眠。但睡眠愈少,情绪将愈紧绷,更有可能发病,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已变弱。
焦虑症的自我调节
10.良好的自我心态
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再次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11.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能最终驱逐焦虑。
12.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13.自我放松
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用自我松弛的方法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说,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脚趾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可以想象自己在碧波荡漾的海边或湖边,沐浴温暖和煦的阳光,听得见波涛轻拍岸石的声音,闻得出空气中清新宜人的气息;让自己的身与心得到全面放松,抛弃过分的焦虑。
14.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焦虑性神经症的护理要点
1)对病人的焦虑程度及躯体情况做全面细致的评估。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及伴有躯体病患者的评估更不容忽视。
2)加强心理护理,以支持和疏泄疗法为主要内容。帮助病人了解疾病,认识疾病的性质,消除疑虑。对病人要有耐心,允许病人有哭泣、纠缠等情绪的发泄行为。
3)对病人焦虑症状发作时,可采用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症状。
4)教会病人掌握"森田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必要时可亲自带领病人去体验。
5)松弛疗法的应用对焦虑症状有帮助。护士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以指导帮助病人。
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明显时应对症处理。
焦虑症的主要护理措施
(1)为病人制定可行的活动计划。但应明确,护士为病人提供的活动内容目的只是一种达到治疗方案的方法,是评价病人情绪改善的尺度。所以,要求有严重焦虑的病人去完成护理所制定的活动内容有时是困难的。
(2)为病人安排的活动内容,原则上要简单、轻松、有趣味性。注意一定要考虑病人的兴趣爱好和病人的焦虑程度,不可千篇一律。
(3)帮助病人逐步先完成短期活动目标,再制定下一步的活动内容.目标的指定一定要逐步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4)每日评估病人的活动情况。包括活动量和活动持续的时间。同时对有进步的病人及时给予口头或物质的奖励。
(5)使病人能接受活动无耐力的症状.主要是告诉病人即使增加少量的活动也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和恢复自信,有利于减轻焦虑症状。
焦虑症饮食原则
焦虑症饮食
1、焦虑症患者最好不要吃的食物:辛辣油腻如动物脂肪和辣椒;油炸煎炒物等蕴湿助热之品;生硬寒凉如瓜果及冷菜等妨脾胃之物皆不宜食用。
2、焦虑症的患者应该多食各种动物肉类与蛋类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全身免疫功能;赤小豆、扁豆、红枣等可健脾利湿,可以适当多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