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

    回盲肠综合征(ileocecal syndrome),又称粒细胞减少性肠病、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亦有称之为白血病合并盲肠炎。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如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病人可合并此病征。病变可累及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及右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期间的发热、腹痛、腹胀、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儿科
    疾病别称:小儿粒细胞减少性肠病,小儿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3--10岁儿童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5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 10000元)
    疾病症状:粒细胞减少,下腹痛,水样便
    相关检查:腹部CT,腹部平片
    并发症:脱水
    治疗药品: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
  •   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肠道浸润、强力化疗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阿糖胞苷)和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白血病可使胃肠道广泛受累,可有结肠黏膜出血、坏死,小肠黏膜溃疡、回肠穿孔、阑尾炎。本病征多累及回盲肠和右半结肠,其可能原因是因为该区域淋巴组织丰富,肠腔较扩张,肠壁较厚,容易继发黏膜缺血和细菌感染。白血病浸润是本病征的发病基础,强力化疗药物的应用和粒细胞减少时的继发感染是本病的直接原因。

  •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内科治疗 禁食、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应用敏感的广谱抗生素、输注血制品、静脉高能营养等。抗生素应首选针对肠道杆菌的杀菌剂,宜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怀疑真菌感染时,应及时用抗真菌抗生素。有低血压和循环障碍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粒细胞的输注,不可能提高外周血粒细胞水平,对治疗感染未必有效,加之代价昂贵、可有其他并发症,故不能作常规疗法。

      2.外科治疗 一般主张尽可能避免手术探查和部分肠段切除术。手术指征为:

      (1)持续性胃肠道出血:纠正凝血异常后,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在逐渐恢复中,但仍有持续性胃肠道出血者。

      (2)有肠穿孔: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提示有肠穿孔者。

      (3)临床情况逐渐恶化:内科治疗过程中,临床情况逐渐恶化,需用血管收缩剂和大量补液维持循环者或败血症未能控制者。

      (4)腹腔内病变进展:粒细胞恢复正常,而腹腔内病变有进展者。

      对本病征的治疗常需内外科医生的密切配合和对病程的仔细观察。本病治疗期间暂停强力化疗。

      二、预后

      本病征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出现并发症者,病死率较高。

  •   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在治疗中,应加强支持疗法,严格防治各种继发性感染性疾病。

  •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一般护理

      一、护理

      1.禁食,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脱水。

      2.积极防治感染。

  •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饮食原则

      一、食疗方: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小儿粒细胞减少性肠病,小儿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
回盲肠综合征(ileocecal syndrome),又称粒细胞减少性肠病、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亦有称之为白血病合并盲肠炎。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如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病人可合并此病征。病变可累及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及右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期间的发热、腹痛、腹胀、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