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疸疾病病因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特征:
1)病因和发生机制: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
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②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2)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1.无瘙痒;
2.有脾大
3.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4.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综合胆红素增高;
5.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6.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血疸预防
[辨证论治]
1.血热动血证:
黄疸迅速出现,发热,吐血,衄血,或便血,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清热凉血止血。
2.肝胆湿热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侬,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化湿退黄。
3.气血虚脱证:
皮肤粘膜轻度黄染,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呼吸少气,动则喘息,舌淡苔薄白,脉弱。益气补血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