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血疸

    血疸又名血黄。血疸是因输血、某些药物、蛇毒、疟疾等引起溶血所致。以黄疸,面白,头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溶血性黄疸。胎黄、蚕豆黄亦属血疸,但已另立病名。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溶血性黄疸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皮肤
    多发人群:新生儿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溶血性贫血、溶血性黄疸
    治 愈 率:95%
    治疗周期:1-2岁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贫血貌,溶血性黄疸
    相关检查:肝功能
    并发症:慢性肾性贫血,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恶性肿瘤所致贫血
    治疗药品:京制牛黄解毒片,人参养荣丸,通心络胶囊
  • 血疸疾病病因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特征:

      1)病因和发生机制: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

    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②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2)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1.无瘙痒;

    2.有脾大

    3.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4.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综合胆红素增高;

    5.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6.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 血疸预防

      [辨证论治]

    1.血热动血证:

    黄疸迅速出现,发热,吐血,衄血,或便血,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清热凉血止血。

      2.肝胆湿热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侬,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化湿退黄。

      3.气血虚脱证:

    皮肤粘膜轻度黄染,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呼吸少气,动则喘息,舌淡苔薄白,脉弱。益气补血固脱。

溶血性黄疸
血疸又名血黄。血疸是因输血、某些药物、蛇毒、疟疾等引起溶血所致。以黄疸,面白,头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溶血性黄疸。胎黄、蚕豆黄亦属血疸,但已另立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