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丹痧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尤以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烂喉痧, 疫疹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
    多发人群: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2-8岁儿...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中医治疗
    治 愈 率:75%
    治疗周期:6-12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高热,怕冷,咽痛
    相关检查:
    并发症:小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水肿,全身黏液性水肿
    治疗药品:六神胶囊,六灵丸,丹莪妇康煎膏
  • 丹痧疾病病因

      丹痧的发病原因

    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病之初起,痧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争,而见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继而邪毒入里,蕴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胃之邪热蒸腾,上熏咽喉,而见咽喉糜烂、红肿疼痛,甚则热毒灼伤肌膜,导致咽喉溃烂白腐。肺主皮毛,胃主肌肉,肺胃之邪毒循经外泄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

    若邪毒重者,可进一步化火入里,传人气营,或内迫营血,此时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泽紫暗或有瘀点,同时可见壮热烦渴,嗜睡萎靡等症。舌为心之苗,邪毒内灼,心火上炎,加之热耗阴津,可见舌光无苔、舌生红刺,状如杨梅,称为“杨梅舌”。

    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闭阻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极动风,则壮热痉厥。病至后期,邪毒虽去,阴津耗损,多表现肺胃阴伤诸证。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恢复期,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可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脉结代证候。余邪热毒流窜筋络关节,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的痹证。余毒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道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停积,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 丹痧辨证论治

    丹痧中医治疗

      1.邪侵肺卫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可见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分析:邪犯肺卫,郁于肌表。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胃,初起在表,正邪交争,故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邪毒初犯,咽喉首当其冲,热结咽喉,故咽喉红肿疼痛影响吞咽。痧毒循经外泄肌表,则皮肤潮红,痧疹隐现。因邪毒尚在卫表,故舌苔可见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有力。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常用药: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疏风解肌透表;连翘、僵蚕清热解毒。

      乳蛾红肿者,加土牛膝根、板蓝根清咽解毒;颈部淋巴结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汗出不畅者,加防风、薄荷祛风发表。

      2.毒炽气营

      证候;壮热不解,烦躁不宁,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分析:邪在气营,热毒炽盛。邪毒燔灼气分,则见壮热不解,面赤烦躁口渴;肺胃热毒化火,上攻咽喉,则见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热毒外透肌表,则见痧疹密布,色红如丹;热毒炽盛,内逼营血,则疹色紫红或瘀点;气分热盛,则舌生红刺,舌苔黄糙,脉数有力;热盛津伤,胃阴亦耗,故舌光起刺,状如杨梅。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黄连清气凉营,泻火解毒;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鲜竹叶、玄参、连翘甘寒清热,护阴生津。

      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烂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火;若邪毒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等,可选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3.疹后阴伤

      证候: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一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分析:邪毒渐清,阴液耗损。痧毒外透,壮热耗阴,阴虚内热,故见低热留恋;疹后肺胃阴津耗伤,故口干、唇燥,干咳;胃阴亏损,脾胃不和,故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舌苔剥脱;阴津亏耗,皮肤失润,故皮肤干燥脱屑。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清润燥热而滋养肺胃之阴液;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清火和中;扁豆健脾和胃;桑叶清疏肺中燥热。

      若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玄参、桔梗、芦根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润喉作用;如大便秘结难解,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肠润燥;低热不清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鲜生地以清虚热。

      发生心悸、痹证、水肿等证候者,参照有关病证辨证治疗。

  • 丹痧预防

      控制传染源

    对丹痧患儿隔离治疗7日,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员,隔离观察7—12天。

      切断传播途径

    对患者的衣物及分泌排泄物应消毒处理。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患者所在场所及病室可用食醋熏蒸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疾病流行期间,对儿童集体场所经常进行消毒。易感儿童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中药煎剂,用于预防。

  • 丹痧一般护理

    丹痧护理

      患者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湿润。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意补给充足的水分。保持大便通畅。注意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或一枝黄花煎汤含漱,1日2-3次。皮肤瘙痒不可抓挠,脱皮时不可强行撕扯,以免皮肤破损感染。

烂喉痧, 疫疹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尤以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