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疔疾病病因
耳疔多因挖耳损伤耳道肌肤,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以致风热湿邪乘机侵袭,与气血相搏,结聚于耳道肌肤而形成耳疔。由于风热邪毒外袭,引动肝经火热,邪热搏结,循经上灼耳道,壅遏经脉,逆于肌肤,致耳道红肿疼痛。治疗上以解毒泄热,消肿止痛为主。
耳疔辨证论治
耳疔中医治疗
耳疔的外治法
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患侧耳前、耳后。
2、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用开水调成糊状,涂搽于外耳道红肿处;也可用鱼石脂软膏敷于外耳道患处。
3、耳前、后淋巴结肿大疼痛者,用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调水外搽。
4、耳疔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排出脓血后敷黄连膏。
耳疔的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耳疔肿胀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消肿止痛。
耳疔预防
预防调护
1、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疔肿已溃,应经常清除脓液;睡眠时患耳向下,以利脓液排出,但注意局部不能受压。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游泳前可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入,应外耳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以免污水浸渍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