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肠虚寒

    小肠虚寒指寒邪伤于小肠或小肠功能低下的病变,临床表现多兼见脾虚证候,如小腹时常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利,舌淡苔白,脉缓弱等。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95%
    治疗周期:1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 3000元)
    疾病症状:下腹痛,小便清长,神疲乏力
    相关检查:
    并发症:颅咽管瘤,脑血管瘤,新生儿泪囊炎
    治疗药品:艾附暖宫丸,小建中胶囊,暖胃舒乐片
  • 小肠虚寒疾病病因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证候,多由于饮食不节,生冷太过,或劳倦内伤,损伤脾胃,中气虚弱,脾阳亏虚,阴寒内盛,以致分清泌浊的功能发生障碍。证以本虚为主,正虚不足,内失温养。病位在小肠,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 小肠虚寒辨证论治

    小肠虚寒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温通小肠。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1)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6克、党参10克、桂枝5克、白芍12克、陈皮10克、砂仁5克、炒白术12克、生姜15克、大枣5枚。适用于小肠虚寒,腹痛欲呕之证。

      (2)附子理中汤:熟附子9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甘草8克。适用于小肠虚寒,腹痛隐隐之证。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呕多者,基本方(1)加制半夏10克;头痛者加川芎10克。腹痛重者,方(2)加重干姜;便溏甚加巴戟天6克;气虚重短气、乏力倦怠者加黄芪10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各10克。

      (二)外敷药物

      1.散寒通阳法外熨:葱白炒覆于小腹上,砂壶盛热汤熨之。

      2.暖中散外掺:干姜、制厚朴、肉桂末各3克,掺撤纱布贴脐上。

      3.温中散外敷:炮姜30克、制附子10克,研细为末,敷脐腹。炒葱、盐适量烫脐腹部。

      施治要点:

      (一)泄泻、腹痛乃脾家受病,脾气虚弱,中阳不足,进而小肠功能受损而形成本证,性属虚寒。治以温运补养为主,然“不通则痛”,还要酌加辛香温散之品如木香、砂仁、陈皮等,如香砂理中汤,即为此类也。

      (二)本证虽为小肠虚寒,实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温暖火腑,用吴茱萸、肉桂、川椒之类。而调理脾胃,则可用白术、干姜、附子之属,在临床上,通常互相结合使用,则可使腹痛,大便稀同时获愈。

  • 小肠虚寒一般护理

    小肠虚寒护理

      护理: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制度。坚持体格锻炼,保持整个身体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 小肠虚寒饮食原则

    小肠虚寒饮食保健

      (1)板栗粥:

    板栗、糯米各100克,生姜10克,精盐5克。板栗去壳打成颗粒,与另三物同入砂锅,放1000毫升清水,小火煮至汤稠。本品适于脾胃虚弱腹痛腹泻。

      (2)党参鹌鹑:

    党参10克、山药10克、鹌鹑10只。鹌鹑宰杀洗净后,净锅置火放猪油,加姜、葱调味,再放鹌鹑,稍炒,放党参与山药和清水(约100毫升),灼至浓肉熟起锅。吃鹌鹑。适用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者。

      (3)山药鸡肫:

    鸡肫250克、鲜山药100克,鸡肫切成薄片,山药切片,锅置火上,注入菜油,下姜丝,炒香后,下鸡肫山药同爆,熟后起锅。本品适用于脾胃虚寒,小肠虚寒证。

小肠虚寒指寒邪伤于小肠或小肠功能低下的病变,临床表现多兼见脾虚证候,如小腹时常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不利,舌淡苔白,脉缓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