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胎热

    胎热是指因孕母恣食辛热炙煿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解,以致胞宫积热,影响及胎儿。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产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子宫
    多发人群:孕妇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治 愈 率:75%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 —— 1000元)
    疾病症状:阴道出血,口干,小便短赤
    相关检查:
    并发症:夏季低热,湿热病,发作性睡病
    治疗药品:孕妇清火丸,孕妇清火丸,柴银颗粒
  •   胎热病因

      本证多由素体阳盛,嗜食辛辣;或七情郁结,五志化火;或阴虚生热,热伤胎气而成。

  • 胎热辨证论治

      胎热治疗

       治疗法则: 滋阴,清热,安胎。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山药15克、续断15

      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苧麻根12克。水煎取汁约300毫升,1日2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出血量多者,加阿胶15克、早莲草30克;腰痠者加桑寄生15克、

      杜仲15克;恶心呕吐,心烦口渴者,加竹茹10克、麦冬12克;口苦咽干,胁脓烦热者,加栀子12克、川楝10克;兼肾气亏虚,固摄失职,屡孕屡堕而成滑胎者,加菟丝子20克、太子参15克。

      (三)外敷药物

      1.取井底泥敷于脐下丹田,或加青黛少许。有安胎除热之功。

      2.黄芩、板蓝根、浮萍、海蛤粉各3克,敷脐。功用同上。

      施治要点:

      (一)胎前气旺血热,血海不宁而成胎热胎动诸症,治当清热养血为主,此说自朱

      丹溪氏提出至今,仍有临床指导价值。朱氏力倡胎前清热,令血静循经而不致妄动,举黄芩为清热安胎之要药,配以白术健脾渗湿。现代医家也多以芩术为安胎之首选药,以热为主者,芩倍于术;以湿为重者,术倍于芩,随证佐入他药,且可任意抽添,审证安胎。

      (二)肾者水火之脏,为五脏阴阳之源泉动力,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

      此不能发。肾中元气为冲任胞宫之根蒂,胎气者系于肾,肾固则胎自安。胎动之病,无论属寒属热,均不可离乎于肾,胎热之证,可选滋补肾阴之甘寒之品,亦可在清热养阴之中,配以性味平和,不温不燥之补肾药,以勿助胎热为度。

      (三)怀孕之初,首忌交合,因其扰动胎元,使阴气外泄,消耗肾气而固系无权。故在治疗期间,严禁房事,否则不仅药治无效,甚则有堕胎之虞。

      (四)胎热患者发生胎漏,以夏季为多,因暑日炎热之气与胞中之热合而为伍,扰动胎元,迫血妄行而致。夏季治疗,可适当加用清泄暑热之品。

      (五)滑胎患者宜在孕前服药,清除胞宫蕴热,既孕之后,则应尽早用药,滋阴以荫胎,保胎度过以往流产月份以后再减少用药次数,维持至分娩,方为稳妥。若常在同一月份滑胎的患者,可指导其调整受孕时间,避开容易滑堕时间,或可有益。

  • 胎热一般护理

      胎热护理

       1.患者宜住院治疗,若无条件住院,则应保证休息,环境宜安静舒适,清爽宜人。禁正喧哗吵闹或频繁探视惊扰,保证足够休息与睡眠。出血期间要绝对卧床,减少活动。

      2.注意患者阴道出血和腹痛情况,在出血量增多或有胎块排出,下腹坠痛难忍时,应考虑中止妊娠。

      3.有堕胎征象时,患者大多精神紧张,惊恐不安,需要给予必要的安慰和疏解,鼓励继续治疗,并作好两种思想准备,听其自然,解除思想压力,动员家属配合给予支持与安慰。

  • 胎热饮食原则

      胎热饮食疗法

      (1)荷叶冬瓜汤:

    鲜荷叶一块,洗净,切成小块;鲜冬瓜500克,洗净切片,加水300毫升,煲汤。熟后饮汤食冬瓜,食时加少量食盐调味。日1料,7天为1疗程。

      (2)蔗汁山药糊:

    淮山药60克,洗净捣烂,加甘蔗汁100毫升,置锅中隔水炖熟服食。日1料,7天为1疗程。

      (3)黄芩炖猫腰:

    黄芩15克,洗净;猪腰l对,去脂及筋膜,切片,加少许调料隔水炖熟,去黄芩后服食。日1料,5天为1疗程。

      (4)梨汁银花露:

    银花露300毫升,梨汁50毫升,混合后当茶饮。日1料,7天为1疗程。梨汁亦可用荸荠汁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