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小肠血管畸形

    小肠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慢性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诊。因常规检查及剖腹探查难以发现病灶部位,以致得不到治愈,或者给予错误的手术治疗。1960年Magulis首次报道应用术中动脉造影证实胃肠道血管畸形,1965年Baum首次应用经皮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此病变,使本病的发现率日渐增加,但亦有认为内镜检查是对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本病病因复杂,有先天因素,亦有后天性因素。故命名与分类尚未统一,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使用的名称有:小肠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小肠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小肠血管扩张(vascular ectasia)、小肠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小肠血管瘤(hemangioma)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畸形的名称可以描述各种病变而较常应用,且易为人接受。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胃肠外科,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小肠动静脉畸形,小肠毛细血管扩张,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小肠血管扩张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肠,血液血管
    多发人群:发病年龄常大于55岁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治 愈 率:60%
    治疗周期:8-12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15000元)
    疾病症状:慢性贫血,便血,胃肠道出血
    相关检查:十二指肠钡餐造影,小肠镜,粪便隐血试验
    并发症:贫血,萎缩性胃炎
    治疗药品:肠内营养乳剂(TP),注射用生长抑素,栓塞微粒球
  •   一、发病原因

      肠道动静脉畸形的病因不明,可能为后天性获得性血管退行性变、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和慢性黏膜缺血有关。Boley等认为是一种慢性、间断的黏膜下静脉轻度阻塞导致的退行性变,这种解释较为人们接受。该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血管退行性变,由于肠腔内压增高,使肠壁肌肉紧张而压迫静脉,故使静脉回流受阻,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逐渐淤血,扩张,进而累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动-静脉交通支开放。

      二、发病机制

      1.分型 目前多数同意Moore的分类法,即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将肠道血管畸形分为3种类型:Ⅰ型(孤立型):病变呈局限性,发病年龄常大于55岁,好发于右半结肠,手术时往往未能发现,病变多属后天获得性;Ⅱ型(弥漫型):病变较大,且较广泛,发病年龄小于50岁,可位于肠道任何部位,手术时偶可发现,病变由厚壁和薄壁血管组成,可能系先天性病变;Ⅲ型(斑点样血管瘤):此型包括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u综合征),较少见,病变可位于胃肠道任何部位,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有遗传型基础。

      Dentuis提出第Ⅳ型,认为有些血管畸形是继发于肠道其他病变的,尤其是炎症性肠病,由于炎症纤维化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所致。Lewislt则根据组织学的变化则将Ⅰ型又分为Ⅰa型和Ⅰb型,前者为局限性多量薄壁型血管;后者呈局限性,多量扩张为厚壁型血管。然而在诊断治疗方面这些亚型的分类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2.病理 大体标本可见到病变为单发或多发,呈暗红色,圆形或卵圆形,稍隆起,与周围灰红色黏膜分界尚清,多有浅表性溃疡糜烂,有呈假息肉改变;有的呈多灶性,节段性分布或成片分布。显微镜下可见到胃肠黏膜下层的畸形动脉增粗、增多、弯曲,但无动脉瘤样改变。伴随静脉明显扩张,充血,血管壁稍厚。HE染色畸形血管在组织学上并无异常改变,血管的内外膜及肌层均完好无损。病理检查也无血管炎症或血管硬化的证据。网状纤维及弹力纤维染色,畸形动脉之弹力组织亦完好无损。血管横径为1.44~10.89mm,平均为3.46±2.03mm。

  • 小肠血管畸形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常规治疗 包括输血、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胃肠道减压,应用止血、抗生素药物,有休克时则行抗休克治疗。

      2.内镜治疗 当明确诊断及获得定位后,可选择下列治疗方法,但仅适用于胃十二指肠或结肠的血管畸形疾患。林庚全报道24例应用如下治疗均获得痊愈。

      (1)硬化剂治疗:可用于治疗Ⅱ型和Ⅰa型血管畸形,硬化剂可选用Aethoxysklerol,根据病灶大小决定剂量与疗程,将硬化剂注射于病变血管及血管旁,每点1ml,每次用量5~10ml,每隔1~2周治疗1次。直至病灶完全消失。

      (2)激光治疗:用于治疗Ⅲ型及Ⅰb型血管畸形共6例,选用Nd-YAG激光器,功率40~60W,光纤对准病灶,距离1~2cm,采用脉冲法,每次照射4~6s,每隔2周治疗1次,直到病灶根除。

      (3)电凝治疗:用于治疗Ⅰ型血管畸形共4例,采用单极电凝,对准病灶,电凝指数为2.5~3.0档,根据病灶大小决定电凝次数,每2周重复1次,直到病灶消除。

      (4)综合治疗:可先后应用激光、硬化剂与电凝治疗。然而,另一些报道应用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并发症。Richter等应用电凝治疗19例,观察在1年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为34%,治疗后3年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为53%。1例因电凝致肠道穿孔而行急诊手术。Naveau等应用激光治疗47例,治疗后平均随访19个月,其中3例患者治疗1周后失访。再次出血15例,再出血率为31.9%,其原因为第1次治疗不完全或病变遗漏以及出现新的病变,但再经用激光治疗而愈,有2例发生穿孔,分别为十二指肠和乙状结肠穿孔。

      3.导管治疗

      (1)灌注:经选择性动脉造影确定出血部位后,而患者并无休克体征,可试行灌注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10U,氨甲环酸(止血环酸)200mg,分10min注完;肠系膜下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5U,氨甲环酸(止血环酸)100mg,分10min注完,灌注时均需作血压和心率监测。对特殊患者作心电监护。

      (2)栓塞:将吸收性明胶海绵剪成2mm左右的小块,与造影剂混合,在透视下经导管注入病变供血动脉,注入量依据病变范围、栓塞程度及患者反应决定,原则是不要太多。

      李博青报道5例应用上法,但有3例复发,指出有止血效果,但缺点是不能防止再次出血。有作者认为栓塞可能导致脏器大动脉栓塞,有一定的危险性。

      4.手术治疗 目前认为手术切除血管畸形的肠段是最有效而又确切的治疗方法,关键在进行手术前及术中的准确定位,不要遗漏病变的肠段。

      (1)定位方法:无论国内或国外的报道,主张在血管造影的指引下进行手术,术中选择性经肠系膜动脉注射1%亚甲蓝2~5ml,对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和受累肠段的范围是有帮助的。根据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提示和术中注射亚甲蓝的定位显色深染的范围,且消退慢或相应肠腔内有淡蓝色血性液,而正常黏膜的染蓝,则很快消退,用丝线缝合一针,认定病变之所在。

      (2)肠段切除:主要是彻底切除病变肠段,防止遗漏及症状复发。在手术中应注意全面仔细地观察、确定切除的肠段的部分,主要观察肠壁,系膜血管的形态,其病变部位的血管往往增多,密集,其引流静脉段较一般正常者为粗。如此可大大地避免遗漏病变的肠段。切除范围必须离病变的远、近端各10cm。切除的肠段均采用端端吻合术。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   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料代替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热量的食物,多吃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食物,减少进食红肉(牛肉、猪肉和羊肉),避免食用加工的肉类,限制食用高盐的食物。为了肿瘤预防,尽量不要饮酒。如果饮酒,则应该限制每日的饮酒量,男士每天不应多于2杯,女士不应多于1杯。

  • 小肠血管畸形一般护理

      1.术后需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平时少食生硬等刺激食物,多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

  • 小肠血管畸形饮食原则

      小肠血管畸形饮食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料代替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热量的食物,多吃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食物,减少进食红肉(牛肉、猪肉和羊肉),避免食用加工的肉类,限制食用高盐的食物。

小肠动静脉畸形,小肠毛细血管扩张,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小肠血管扩张
小肠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慢性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诊。因常规检查及剖腹探查难以发现病灶部位,以致得不到治愈,或者给予错误的手术治疗。1960年Magulis首次报道应用术中动脉造影证实胃肠道血管畸形,1965年Baum首次应用经皮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此病变,使本病的发现率日渐增加,但亦有认为内镜检查是对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本病病因复杂,有先天因素,亦有后天性因素。故命名与分类尚未统一,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使用的名称有:小肠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小肠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小肠血管扩张(vascular ectasia)、小肠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小肠血管瘤(hemangioma)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畸形的名称可以描述各种病变而较常应用,且易为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