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食积胃病

    小儿食积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与多发病,引起小儿食积的主要原因有饮食过量,超过小儿正常消化能力,久而久之形成食积;或过食油腻肥厚肉食品,壅滞脾胃之气,导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以此演变为食积;或经常食用生冷食品,久而久之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盲目服用营养食品,以此壅滞脾胃之气而引起小儿食积。小儿食积的形成又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而营养不良又是引起小儿体质虚弱的重要原因,以此而导致小儿免疫能力下降,常常引起小儿出现诸多疾病,所以对小儿食积必须引起重视,并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三甲三仙散是笔者治疗小儿饮食积滞的常用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适用于多种小儿食积证。如刘某,4岁,面色萎黄,肌肉消瘦,不欲饮食,睡眠不安,夜间多汗,大便时干时溏,脘腹胀满,小便短少,经常低热,指纹紫滞,舌质红,苔薄黄。辨为小儿食积证,治以消食化积,给予三甲三仙散汤剂治疗2周,饮食即有明显改善,之后将三甲三仙散制为散剂,每次服3g,又巩固治疗1个月,饮食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观察小儿精神、体质、饮食等均恢复正常。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中医科,消化内科
    疾病别称: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小儿多发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60-80%
    治疗周期:2-4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疾病症状:腹胀嗳腐,乳食不化,脾胃虚弱
    相关检查:
    并发症:副鼻窦炎,新生儿泪囊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治疗药品:健胃消食片,山楂调中丸,健胃消食片
  • 食积胃病疾病病因

      1、伤食:

    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过食厚陈,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乳食停积而不化。

      2、胃阳虚:

    如果胃阳盛,则多会而不清。苦出现胃阳虚,则饮食而闷胀,饮食易于留滞。进食生冷之物,容易导致胃伤。

      3、脾阳虚:

    脾阳虚,就会食而不化,饮食停留,脘痞腹胀。

  • 食积胃病辨证论治

    食积胃病中医治疗

      【治疗方法】 健脾消食,软坚散结。

      【方药组成】 三甲三仙散

      穿山甲5g 鳖甲5g 龟板5g 山楂10g 麦芽10g 神曲10g 白术12g 黄连9g 。

      【服用方法】 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散剂。汤剂每日1剂,具体用法是:将上药置于医用煎药锅中,加水约500ml左右,浸泡药约25分钟,煎煮约30分钟,取出药汁,再加水300ml左右,再煎约15分钟,取药汁,合并2次药液,每日分6服。散剂制法是:将上药研为细粉状,每次用3~5g,每日分3服。

      【用药要点】 方中穿山甲消食散结。鳖甲软坚散结。龟板消食软坚。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偏于消肉食。麦芽消一切饮食积滞,偏于消面食。神曲消一切饮食积滞,偏于消油腻陈腐。白术健脾和胃。黄连清泻积热。诸药相互为用,以奏健脾消食,软坚散结之效。

      【加减用药】 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以泻热通便;若大便溏泄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利湿止泻;若腹胀甚者,加莱菔子、槟榔,以下气消食除胀;若气虚者,加黄芪,人参,以补益中气等。

      【注意事项】 服用本方,必须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 食积胃病一般护理

    食积胃病护理

      一、推拿治疗

      食积应该被理解成是一个“证侯”,引起食积的原因很多,但这种原因在临床上又很难找到,故可以称之为“原发性食积”。被找到原因的“食积”,称之为“继发性食积”。继发性食积的患儿中,有的可以用推拿治疗。有的则不以推拿治疗。因此,适应于推拿治疗者主要是原发性食积。对原发性食积,也要分不同型采用手法。

    食积夹寒型

      治则:温中健脾消食。

      手法:推法,捐摩法,掌摩法,揉法。

      取穴及部位: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八势穴、足三里穴、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

      二、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补脾土穴:补脾土穴有二种方法,一种方是用指摩法治疗脾土穴;另一种方法是,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上述二种补脾土的方法,医者可任选一种,推三百下。

      ②分推: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梭侧及尺侧,约一百下。

      ③推三关穴:由于是治疗“食积夹寒”,所以推三关穴的次数应多一些,约推六百下。

      ④运八势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封穴作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封穴”,约三百下。

      ⑤分推腹阴阳穴:使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二百下。

      ⑥摩揉脐腹:使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以一手掌,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作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

    食积夹热型

      治则:解热健脾消合。

      手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取穴及部位: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六腑穴、四横纹穴、外劳宫穴、腹阴阳穴、足三里穴。

      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清脾土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称之为“清脾土”,三百下。

      ②补脾土穴:先用“清脾土穴”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穴”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③分推腕阴阳穴:约一百下。

      ④推三关穴:约二百下。

      ⑤退六腑穴:约六百下。退六腑穴的次数要比推三关穴的次数多,因为是“食积夹热”。

      ⑥推四横纹穴:四横纹穴有两种不同的位置,是四个穴位的总称。在这里所说的位置是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医者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

      ⑦揉外劳官穴:外劳官穴正对掌心劳官穴处。医者用一般作顺时针方向的指揉数十下。

小儿食积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与多发病,引起小儿食积的主要原因有饮食过量,超过小儿正常消化能力,久而久之形成食积;或过食油腻肥厚肉食品,壅滞脾胃之气,导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以此演变为食积;或经常食用生冷食品,久而久之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或饮食结构不合理,盲目服用营养食品,以此壅滞脾胃之气而引起小儿食积。小儿食积的形成又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而营养不良又是引起小儿体质虚弱的重要原因,以此而导致小儿免疫能力下降,常常引起小儿出现诸多疾病,所以对小儿食积必须引起重视,并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三甲三仙散是笔者治疗小儿饮食积滞的常用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适用于多种小儿食积证。如刘某,4岁,面色萎黄,肌肉消瘦,不欲饮食,睡眠不安,夜间多汗,大便时干时溏,脘腹胀满,小便短少,经常低热,指纹紫滞,舌质红,苔薄黄。辨为小儿食积证,治以消食化积,给予三甲三仙散汤剂治疗2周,饮食即有明显改善,之后将三甲三仙散制为散剂,每次服3g,又巩固治疗1个月,饮食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观察小儿精神、体质、饮食等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