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多为鲁米那,磺胺类,保泰松,苯妥英钠,对氨基苯甲酸,链霉素,金、砷等重金属。
2、其他如羟吡唑嘧啶、甲氧噻吩头孢菌素、甲氰咪胍、氯喹、异烟肼、硫酰脲等亦可引起。此外,对患有先天过敏性疾病的机体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疹的危险性比较大。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一般治疗
一、病因治疗
尽可能明确病因,立即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性药物,并终身禁用。鼓励病人多饮水或输液以加速药物自体内的排出。对由重金属如砒、金等引起的药疹,要给与络合剂,如二巯基丙醇(BAL)等使之与重金属离子络合后从尿中排出。
二、对症及支持疗法
对重型药疹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抢救,尽早收入院治疗。
1.抗休克与供氧 对伴发过敏性休克者要分秒必争,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呼吸困难者予以吸氧,喉头水肿已堵塞呼吸道时,可考虑气管切开。
2.激素 对Steveus-Johson综合征、TEN、重症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者,及早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为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用量应足以控制临床症状为准。症状控制后应尽快减量至停药。
3.抗组胺药 选H1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每次50mg,每日3次或20mg肌注,每日3次等,对皮肢瘙痒与水肿的缓解有一定效果。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胶体或蛋白质的输入量,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5.预防及治疗感染。
6.粘膜损害的处理 可用3%硼酸水清洗结膜,皮质类固醇眼药滴眼每3h一次。
7.皮肤损害的局部治疗 选用无刺激、具保护性并有一定收敛作用的药物,根据损害的特点进行治疗。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辨证论治
一、中医治疗
1、药物:全蝎10克,蝉蜕10克,防风10克,地肤子20克,地榆30克,苦参30克,胆草15克,蛇床子10克,枯矾10克,川军12克。
2、用法:将药加水4000毫升。煮沸后30分钟,待温后外洗患处,日2次。7天为1疗程。洗后在室内避风休息30分钟。
药疹为医源性疾病,因此,必须注意:
1、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何种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2、用药应有的放矢,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药疹的早期症状,如突然出现瘙痒、红斑、发热等反应,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密切观察并争取确定致敏药物。
3、应用青霉素、血清、普鲁卡因等药物时应按规定方法作皮肤试验,阳性者不可用该药治疗。作皮试前,应备有急救药物,以应急需。目前国家规定皮试液浓度为青霉素500u/ml,链霉素5mg/m1,普鲁卡因0.25%,破伤风抗毒素1 :10,用量均为0.1m1。
4、已确诊为药疹者,应将致敏药物记入病历并嘱病人牢记,每次看病时应告诉医生勿用该药。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一般护理
一、药疹的护理重点
1、保持被服及病衣清洁、干燥、平整。
2、给高旦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加强五官及粘膜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对致敏药物应有显著标志,杜绝再次发生过敏。
5、按皮肤科一般常规护理。
6、严格无菌操作,对大疱皮损可在低位刺破引流或用空针吸出疱液,注意保护创面,有感染的表皮应予清除。
7、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以防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磺胺类、奴夫卡因、解热镇痛、镇静药、抗生素等药物,在使用前应严格遵照操作规程进行划痕或皮内试验。
8、鼓励多饮水,促进药物排出。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饮食原则
多喝开水及输液可加速过敏药物的排泄。饮食上可有流质、软食、普食逐渐过度,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进食不宜太烫以减少粘膜损伤出血。口腔糜烂时先食用牛奶,米汤,蛋花汤,嫩豆腐等流质素食,嘱患者尽量多经口进食。以补充所需营养。全身情况较差者,也可静脉补充,病情减轻时再改流质饮食。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