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膀胱炎与尿道炎统称为下尿路感染,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其感染途径主要有:
1.下行性感染,如继发于肾脏的感染;
2.上行性感染,如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尿道旁腺炎、经尿道的各种检查和治疗等;
3.经淋巴传播和直接蔓延,如阴道炎、宫颈炎等邻近器官的感染发生时。
二、发病机制:
1.在下尿路感染中,细菌上行感染最常见。性生活、尿流不畅、尿道插管及器械检查等因素会引起尿路感染。细菌进入膀胱后,并不都能引起尿路感染,因为:
1)机体对细菌的入侵有一系列的防卫能力,排尿可把膀胱内细菌清除,只要尿路通畅,膀胱排空能力正常,细菌难于在膀胱内停留;
2)肾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含有甘露糖残基,能包裹大肠杆菌菌毛,阻止了大肠杆菌菌毛与尿路黏膜上皮接触,使细菌失去黏附机会而随尿排出体外;
3)急性膀胱炎时,膀胱上皮细胞可加快脱落,以加速消除黏附在膀胱黏膜的细菌。
4)尿液中有尿类黏蛋白,具有阻挡细菌黏附在膀胱壁上的功能;
2.正常膀胱具有消除细菌的作用,但是在任何原因造成尿潴留时,一系列的自身防卫能力便消失,所以尿流不畅的病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但是迄今尚无证据说明机体自身免疫参与了下尿路感染致病。
3. 入侵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受损情况决定尿路感染的发生。例如,大肠杆菌进入尿路后的致病力是与菌株的抗原特性有关,已发现含K抗原的菌株有抗巨噬细胞的作用和抵抗补体破坏的能力,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和部分的膀胱炎病者,占无症状性菌尿的38%;而O抗原可导致膀胱上皮细胞脱落,降低输尿管的正常蠕动,加速粒细胞炎症浸润,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中有80%含O抗原,而且多是肾感染;而大肠杆菌H抗原无影响。而使尿路防御力下降的常见因素有:尿路梗阻、泌尿系统畸形和结构异常、器械使用、机体抵抗力下降、慢性肾脏病及代谢性疾病。
4.细菌入侵尿路,须先黏附在泌尿道黏膜上。尿路上皮表面有甘露糖残基,可能是细菌菌毛的受体,研究证明大肠杆菌有10~200个菌毛,由细菌表面的纤细蛋白构成,能分泌黏附素,具有血凝样蛋白作用,能识别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甘露糖残基结合,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细菌的菌毛越多,其黏附力愈大,其中Ⅰ型菌毛称甘露糖敏感型,就与下尿路感染有密切关系。
5.急性膀胱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黏膜充血、潮红、上皮细胞肿胀,黏膜下组织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短期内可随菌尿的消失而完全消退。仅有少数较重的病例出现膀胱黏膜的点状或片状出血,并可出现黏膜溃疡。
妊娠合并急性膀胱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一般采用采用单剂量或者短程疗法的抗生素治疗。治疗原则与无症状性菌尿症相同。应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治疗,2g/d,10天,痊愈率达97%。1次剂量治疗方案虽可获同样疗效,可是肾盂肾炎孕妇中40%最初常有下泌尿道感染症状。如采用一次剂量治疗方案,必须先排除存在肾脏感染。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或输液,以利膀胱冲洗和引流。
二、预后:
急性膀胱炎治愈后,与无症状性菌尿病人一样,在妊娠过程中须随访,尽管复发率仅为无症状性菌尿(ASBU)的一半,但仍需要反复做中段尿培养。
妊娠合并急性膀胱炎辨证论治
急性膀胱感染时以清热利尿、通淋解毒为主。
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健康水平;注意外阴清洁,排便后手纸应自前方向后擦,减少肠道细菌污染阴道前庭及尿道口的机会,每晚清洗外阴部;治疗无症状菌尿症。作好以上诸点有助于防止发生急性膀胱炎。
若出现无症状性细菌尿,虽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妊娠的妇女必须进行治疗,这对保护母亲和胎儿都有好处。
妊娠合并急性膀胱炎一般护理
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健康水平;注意外阴清洁,排便后手纸应自前方向后擦,减少肠道细菌污染阴道前庭及尿道口的机会,每晚清洗外阴部;治疗无症状菌尿症。作好以上诸点有助于防止发生急性膀胱炎。
妊娠合并急性膀胱炎饮食原则
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