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盘尾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是由旋盘尾丝虫寄生于眼部或皮下组织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眼部损害,可致白内障样失明,故又称河盲症(river blindness)。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皮肤科,传染科,皮肤性病
    疾病别称:河盲症,旋盘尾线虫病,致盲丝虫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眼
    多发人群:非洲和热带美洲的人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 愈 率:8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疾病症状:淋巴结肿大,角膜混浊,皮下结节
    相关检查:寄生虫血液检查,尿中寄生虫检查,尿液肉眼检查
    并发症:侏儒症,股疝,青光眼
    治疗药品:盐酸左旋咪唑糖浆,伊维菌素片,伊维菌素胶囊
  •   一、发病原因

      成虫线状,白色,两端渐细而钝圆。雌雄虫大小分别为33.5~50mm*0.27~0.40mm和19~42mm*0.13~0.21mm。微丝蚴活动性强,无鞘膜。微丝蚴有大小两种,大者长、宽为(285~368)μm*(6~9)μm;小者长、宽为(150~287)μm*(5~7)μm。当中间宿主蚋(Simulium)叮人时,微丝蚴进入蚋发育成感染期幼虫,当蚋再叮人时,幼虫即经叮咬伤口进入人体使人感染。幼虫发育为成虫约1年,经过一年的潜伏期后可发病。成虫寿命一般8~10年,有长达15年的。

      二、发病机制

      盘尾丝虫对机体产生的作用主要是机械性刺激、毒性刺激。微丝蚴的分泌物或死后产生毒性刺激,引起感染部位炎症反应、组织病变。

      三、病理生理

      病理检查发现虫体周围有肉芽肿组织、纤维组织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巨细胞、浆细胞等浸润。眼组织常有慢性非肉芽肿炎症改变。表现有流泪、畏光、角膜炎或角膜混浊、瞳孔变形、虹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最后导致失明。皮肤组织细胞浸润、发炎,纤维化病变,皮下结节,色素异常,后期出现皮肤增厚、萎缩。淋巴结病变以慢性炎症改变为主。

  • 盘尾丝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伊维菌素(ivermectin) 本品对成虫无作用,但对微丝蚴、微丝蚴胚胎有较强作用。大于80 kg者,剂量150μg/kg体重,空腹顿服,1年1次或6个月1次。本品应按规定剂量使用,超过计量可引起中毒,用药时需注意。在流行区患者需要1次/年治疗。副作用表现为头痛、肌痛、发热、厌食、失眠等,可自行消退。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孕妇、精神异常者、急性疾病、5岁以下儿童或小于15kg体重者、产后1周内哺乳妇女禁用。

      2.乙胺嗪 作为伊维菌素的替代药物。对微丝蚴效果好,对成虫无效。剂量0.5mg/kg,第1天服1次,第2天相同剂量2次。应用治疗时可有过敏反应的副作用,可减少剂量应用或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预防。如副作用不严重,增至2mg/kg,3次/d,连用10天 。

      3.舒拉明钠(苏拉明) 本品虽能杀死成虫,但毒性大,除少数病例外,不能作为常规应用。一般成人首次量为0.5g,以后1g/周,总量不超过4.5~5.5g,均为静脉缓慢注射。副作用有发热、肌痛、皮炎,严重者可发生肾损害。也可苏拉明和海群生配伍使用,苏拉明仅对成虫有效,而海群生只能杀灭微丝蚴,两药合用可达到全效驱虫作用。

      4.临床上也用应用甲苯咪唑、氟苯达唑等苯并咪唑类药物治疗本病。

      皮下结节可用手术摘除。

      二、预后

      盘尾丝虫病对生命无重大危害,一般驱虫治疗预后较好。但严重眼部病变常致失明,此时预后较差。

  •   一、预防

      及时治疗患者,消灭蚋,清除容易滋生蚋场所以消除传染源。避免疫区活动,如果徐短期进入疫区的可涂驱避剂,以防蚋叮咬。

  • 盘尾丝虫病一般护理

      普查普治病人和消灭传播媒介蚋为预防本病的主要关键,在此病的流行区,应尽量避免被蚊子和黑蝇(蚋属)叮咬。

  • 盘尾丝虫病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合理搭配膳食营养。(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