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本站管理员

QQ:7612750

  • 概况
  • 病因病理
  • 疾病治疗
  • 疾病预防
  • 疾病护理
  • 疾病饮食
  • 皮肤卟啉病

    皮肤卟啉病是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因遗传缺陷或后天原因致其中间产物——卟啉和(或)卟啉前体的产生和排泄增多,并在体内积聚而产生的一组以光敏性皮肤损害表现为主的疾病。包括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迟发性皮肤卟啉病(PCT)、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EP)、混合性卟啉病(VP)和遗传性粪卟啉病(HC)。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皮肤科
    疾病别称:皮肤性卟啉病
    是否医保:
    发病部位:皮肤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 愈 率:50--70%
    治疗周期:3--10周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 —— 2000元)
    疾病症状:光过敏,瘀斑,凹陷瘢痕
    相关检查:滤过紫外线检查,甲状腺素(T4),皮损
    并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
    治疗药品:倍他胡萝卜素胶囊,考来烯胺散,十味乳香胶囊
  •   一、发病原因

      卟啉系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血红素的合成起始于骨髓及肝细胞的线粒体,由线粒体中富含的甘氨酸和琥珀酸盐在δ-氨基酮戊酸(ALA)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ALA,再由卟胆原(PBG)合成酶经脱水后生成PBG,即卟啉的单吡咯前体。PBG经脱氨基生成羟甲基胆核,其中小部分转变成尿卟啉原Ⅰ,而绝大部分则在尿卟啉原Ⅲ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尿卟啉原Ⅲ,进一步脱羧生成粪卟啉原Ⅲ,再不断氧化成原卟啉原Ⅸ和原卟啉Ⅸ,然后在亚铁螯合酶作用下与铁络合生成血红素。

      二、发病机制

      卟啉病的发病机制至今还不完全清楚,但在卟啉——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遗传缺陷常是各型皮肤卟啉病的主要原因。其中除PCT的发病为杂合型外,均为单基因病,EPP、HC、VP和小部分PCT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因临床外显率低,故病人常诉无家族史,CEF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表1所示,由于特定酶的缺陷造成底物的积聚与卟啉病的临床特征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急性神经精神症群发作总是伴有卟啉前体(PBG或ALA)的形成增多,而皮损的发生则与各种卟啉的产生过多直接相关,如尿卟啉、粪卟啉和原卟啉在皮肤的过多沉积均产生显著的光感性,尤其是尿卟啉有较好的水溶性,光感性则更强。血液中的原卟啉对红细胞膜脂质有亲嗜性,易产生光溶血反应。实际上,卟啉本身并无致病性,它只是一种人体内源性光敏物,具有光动力作用,有吸收特定波长光谱的能力(峰值为405nm左右),从而形成激发态的卟啉,或是丢失能量发出红色荧光,或是转移能量给其他分子。在氧的存在下,则发生光毒性反应形成单线态氧、过氧化物等自由基导致细胞溶酶体破坏,或是炎症介质如组胺和缓激肽等的释放产生的膜通透性增高,最终产生组织损伤;或是作用于红细胞膜,使脂质过氧化物形成增多致红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近来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发现,若注入卟啉后,再照射405nm光线,补体即被消耗,提示补体激活在某些卟啉病的皮损产生中也可能起着作用。总之,卟啉病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体组织的器官中存在着过多的卟啉和(或)卟啉前体,二是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下被激发。卟啉病的作用光谱为405nm。

  • 皮肤卟啉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1.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1)口服β-胡萝卜素:

    是控制本病惟一有显效的药物。按每天3mg/kg剂量分3次连续服用4~6周,待出现掌跖黄染后减量维持2~3个月,可使患者对日光的耐受时间明显延长,使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在皮肤中形成的β-胡萝卜素保护层及对氧自由基的猝灭作用,而阻断了卟啉所致的光毒性损伤。由于对本病的卟啉代谢障碍并无影响,因而在每年发病季节及之前有规则地服用本药是必需的。除皮肤黄染外(在减量和停服后可自行消退),一般无其他不良反应。

      (2)维生素B6大剂量疗法:

    晨起一次口服100mg,以后每小时1次,连服1O次,可使症状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烟酸和烟酰胺的生成、减轻光过敏现象有关。

      (3)口服烟酰胺和维生素E。

      (4)考来烯胺

    (消胆胺)4g,每天3次,餐前服用。其在肠道与原卟啉结合,阻断原卟啉的肠肝循环,从而促进过多原卟啉的排除,对防止本病肝胆病变的进展有效。

      2.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1)氯喹和羟氯喹:

    可增可增加肝脏的卟啉释出和排泄,从而改善症状。一般采用长期小剂量口服,氯喹用法是每次0.125g,每周2次,连服至少10个月。临床症状可望在4个月左右减轻,随后见尿中尿卟啉量的降低。近年多采用小剂量羟氯喹治疗,即羟氯喹口服0.1g,每天2次,连服2周后,减至每周仅服2天,连服4~8个月。可使本病得以控制。

      (2)静脉放血:

    其机制一是耗竭血红素,使本病中过量产生的卟啉中间产物形成血红素,二是耗竭体内贮存的铁,改善肝脏的铁质沉着。一般每1~2周放血1次,每次400ml,连续8~12次,直至血红蛋白降到110~120g/L,可使本病获得较长时期缓解。除严重心肺疾病和贫血者均可应用,是一安全有效的疗法。

      (3)其他:

    去铁胺,每天皮下缓慢注射1次,剂量1.5g,每周5次。或口服去铁胺每天30mg/kg,每3个月服1周,连续6~12个月,能改善肝铁沉着。有严重并发症,不适用上述两法的患者可使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对长期血液透析诱发的PCT患者有效,每次透析时静脉给予150U/kg;此外,同时口服碳酸氢钠可有利于卟啉随尿排出。其他如烟酰胺、维生素B6、维生素E等也可配合口服。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主要为对症处理。严重的长期的溶血是脾切除的明确指征。脾切除后可使溶血性贫血改善,抑制红细胞生成,减少卟啉的过多生成,降低皮肤的光敏感性,对本病能起较持久的缓解作用。

      二、预后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血中原卟啉的增多可导致在肝细胞和胆囊中的沉积和过多积聚,造成胆囊结石和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和硬化。2例本病反复发作3~4年致胆绞痛发作。部分患者有轻度贫血。迟发性皮肤卟啉病(PCT),有伴发系统性红斑狼疮、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AIDS等的报道。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EP),多次发作后可发生肢端挛缩、耳鼻手指残缺、脸颊瘢痕、眼睑外翻、眼球粘连、瘢痕性秃发等严重残毁。

  • 皮肤卟啉病预防

      尽可能避免日晒及光照,外用对可见光和长波紫外线有较好防护作用的防晒制剂。

  • 皮肤卟啉病一般护理

    皮肤卟啉病护理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应禁酒。

      避免应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如巴比妥类、雌激素、羟类化学物、铁剂等。

  • 皮肤卟啉病饮食原则

    皮肤卟啉病饮食

      饮食应注意多服用清淡富于营养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皮肤性卟啉病
皮肤卟啉病是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因遗传缺陷或后天原因致其中间产物——卟啉和(或)卟啉前体的产生和排泄增多,并在体内积聚而产生的一组以光敏性皮肤损害表现为主的疾病。包括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迟发性皮肤卟啉病(PCT)、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EP)、混合性卟啉病(VP)和遗传性粪卟啉病(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