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为典型的丝状病毒,形似丝线,直径通常一样,但长度介于800至14,000纳米(nm),通常感染力最强时长度约为790 nm。通过与猴密切接触而传染于人。首次发生于欧洲,与来自乌干达的非洲绿猴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在解剖非洲绿猴,直接接触其内脏器官、血液以及处理使用过的器皿而被感染的。因而得名。本病是一种急性皮肤致敏性的出血性疾病。
经常接触猴的饲养员却极少发生感染,说明本病的传播方式可能以直接接触为主。这种病通常是通过体液传播,即可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排泄物、呕吐物、唾液等传播,也可通过皮肤、结膜,经口或飞沫传播。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者因接触机会多而易受染。
二、发病机制
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和其他组织。病毒和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 也可因为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
绿猴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其主要依靠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应卧床休息,严格施行消毒措施,以避免传播。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包括退热、镇静、氧疗、止血、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病毒治疗
在病程的前6天内使用效果最好,例如利巴韦林静脉给药,首剂30 mg/kg,以后按每6小时15 mg/kg用药4天,再按每8小时8 mg/kg继续用药6天。
二、预后
急性发热常持续2周,约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而死亡。
1.对来自疫区的旅客要进行身体健康的询问,对有高烧、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的病人应限制入境。禁止进口来自疫区的猴类动物,对其他动物也应实行检疫。
2.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报告,严密隔离,对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观察和隔离。对接触者和传染源的调查,找出在患者起病后3周内与其有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并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3.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时要采取呼吸防护,病人的排泄物、痰、血和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物品,高压消毒、焚化或煮沸消毒。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进行相关实验的试验室应达到P4级标准。饲养和解剖可疑猴时,也要同样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
绿猴病一般护理
一、营养合理: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二、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绿猴病饮食原则
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